残羯如蜂暂寄窠,十年南北问干戈。
穹庐昔少曾居汴,莫府今犹未过河。
越石不生谁可将,奉春再出亦难和。
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注释】残羯:指金国统治者。穹庐: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毡帐,这里代指金国。莫府:即莫府令,宋朝时对金国使节的称呼。奉春:指宋代抗金名将刘豫(字奉春)。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对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金人不断南侵、北宋降臣刘豫出仕于金的不满和忧虑之情的抒发。
首句“有感”,说明此诗作于金人不断南侵之时。“残羯如蜂暂寄窠,十年南北问干戈。”金人虽像蜜蜂一样暂时寄居中原,但终究是要入侵的,他们要问鼎中原,发动战争;这两句写景,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二、三、四句写北宋亡国,刘豫投降之事,以“穹庐昔少曾居汴”,“莫府今犹未过河”来表达对此事的不满。“穹庐”,即蒙古语称大帐篷的词。“汴”,指开封,北宋都城,当时在金人统治之下。“莫府”,宋时对金国使节的称谓。“奉春”,指南宋抗金英雄刘豫(字奉春),他曾在金国为官。这三句写金国统治者曾一度侵占北宋都城,并把北宋大臣刘豫招至金国,这是金人对中原的占领,也是南宋朝廷的耻辱。诗人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
五、六句写刘豫投降之事,用“越石不生谁可将”,“奉春再出亦难和”来形容,既表现了诗人对刘豫投降的鄙视,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痛苦。“越石”,指春秋时代越国大夫文种,因劝勾践灭吴有功而被封于会稽,后被害。“奉春”,指南宋抗金名将刘豫,字奉春,原为金国将领,后降宋。“将”,率领,指挥的意思。“难和”,即难以调和,无法调和。这两句写刘豫出仕于金,是南宋朝廷的耻辱。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诗人认为,诗人的责任是忧时思国,所以对国家的兴衰成败,人民的痛苦疾苦都会产生深切的感受,从而产生很多感慨。这两句既是对前四句的总结,也是对整首诗的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南宋朝廷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敌人的憎恨,同时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