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去还留每自怜,竟为吾子著先鞭。
孤忠尽见万言疏,十口同登一叶船。
屈法相全烦圣主,上书俱贬愧前贤。
南归定过西山下,细把行藏告墓阡。
【注释】
欲去还留:想走又停留。吾子:指王实之,王实之字伯舆。先鞭:指先进。
孤忠:忠诚的节操。尽见:全部显示出来。万言疏:指上万言书的奏疏。屈法相全:屈意奉法以保全你。烦:麻烦,劳心费力。圣主:明君。
羞与:羞于和谁在一起。俱:都,一起。愧前贤:惭愧前贤。愧指惭愧自己,也惭愧王实之。行藏:行为和志向。墓阡:坟墓旁边。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诗人送王实之赴任,王实之是诗人友人王正功之子,王正功为王十朋门生,故诗人有赠别之意。王实之名“伯舆”,取《论语》:“伯鱼曰:鲤也何敢望回?回也闻诸夫子曰:‘善人哉!始可与游,告诸往而知来者。”意谓王实之能继承父亲的遗志。“竟为吾子”句,即表明其志。“孤忠”句,谓王实之忠于国家,敢于直言劝谏,不阿权贵。“屈法相全烦圣主”,“圣主”指宋高宗赵构。“上书俱贬”,谓王实之在《论张浚和金议状》中直陈己见,得罪于高宗,被贬谪。“南归定过西山下”,指他后来得以复职。后两句写王实之归山后的心境。“细把行藏告墓阡”,意为王实之死后要告诉世人他的行止。
这是一首七律,从结构上来看,可分为三段,首二句为第一段,中间两联为第二段,最后两句为第三段,整首诗以议论为主,兼及抒情,内容较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