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游人趁筦弦,岂知君相尚筹边。
细听野老交谈处,犹记兵端未动前。
草市收灯如许早,端门瞻跸定何年。
书生晚抱忧时志,归画残灰理旧编。
【注释】
1.灯夕:指元宵节之夜。
2.陌上:指京城郊外的街道上。游人:指在元宵夜晚出城的游客。管弦:音乐伴奏乐器,此处代指音乐场所。
3.岂知:哪里知道。君相:这里指的是君王和宰相。君相尚筹边:即君王和宰相还在筹划边防。
4.细听:仔细聆听。野老:乡下老人。交谈处:谈话的地方,指乡民聚集的公共场所。
5.草市:指乡村集市。收灯:元宵节后,民间停止灯火,故称。如许:这般。早:早些。
6.端门:皇宫正门。瞻跸(jǐ):皇帝出行时,百姓瞻望。定何年:不知是什么时候。
7.书生:读书人。晚抱忧时志:指心怀忧虑国家大事。晚:晚上。抱:怀抱。忧时志:关心时局的志向。旧编:旧有的书籍,这里指过去的记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正月,当时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以诗人之眼,写京城人民欢度佳节,而自己却怀忧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诗中通过描写京城百姓庆祝节日、朝廷大臣筹谋边疆等场景,以及抒发诗人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状况,并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首联“陌上游人趁筦弦,岂知君相尚筹边”,诗人以陌上的游人自比,表达出自己的忧国之心。诗人站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看到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喜悦,而他却无法融入其中,只能默默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京城人民的羡慕,也表达了他对君王和宰相们的不满。
颔联“细听野老交谈处,犹记兵端未动前”,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京城的热闹场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与乡民们交谈的过程中,诗人了解到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待。然而,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忧虑,他担心国家的未来会因为战争而受到影响。
颈联“草市收灯如许早,端门瞻跸定何年”,诗人又回到了京城的场景。他看到人们早早地收起了手中的灯笼,准备过节;而他也注意到了皇帝出行时的盛况。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却无法让他感到快乐,因为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这两句诗既展现了京城的繁华,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尾联“书生晚抱忧时志,归画残灰理旧编”,诗人再次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感叹自己年纪已长,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忧虑化为文字,整理过去的记载,为后世留下更多的智慧。这是诗人对自己职责的一种诠释,也是他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通过对京城百姓、朝廷大臣、乡民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