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携书借隙光,宵眠常晏起常忙。
莫嫌茅舍曝朝日,犹胜板桥行晓霜。
藜杖久疏前阁老,桃花不记旧台郎。
自惭道学工夫浅,晚却逃儒入老庄。

【注释】

警斋:吴侍郎的书房名。居厚,字子美,号静庵。

携书借隙光: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时间读书学习。

宵眠:夜晚睡觉。晏(yàn):晚;迟。

莫嫌:不必以为我嫌弃。茅舍:简陋的住所。曝朝日:晒着早晨的太阳。

前阁老:指吴侍郎的前任。

桃李:指旧日的朋友。台郎:指吴侍郎。

道学:儒家学说。道学工夫:即儒学修养。

自惭:自己感到惭愧。道学工夫浅:指对儒学知识不够深厚。

逃儒:逃避儒家学说或儒生。入老庄:进入道家思想。

【译文】

你年少时借了书的光,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是深夜才睡,白天又起得早忙。不要嫌弃你的茅舍,它虽简陋但可以晒太阳,胜过板桥上迎着霜冻而行。你已久不拿藜杖到前阁老书房来,但桃花却还记得当年你曾在这里担任过台郎。我因为自己的儒学修养不够深厚,所以在晚年就逃避了儒生的生活而进入了道家的思想。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吴侍郎的一首酬和之作。全诗四句,每一句都紧扣“送别”。首二句写送别的场景:“携书”二字表明这是一次学术性的聚会,时间仓促,来不及休息;“宵眠”“起常忙”说明主人非常忙碌,连睡眠的时间都没有。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实际上蕴含着深意。作者在送别的时候,没有像一般送别那样说几句安慰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朋友的缺点——学问太深,以至于无暇休息,甚至通宵达旦,令人担心他的身体会有损。接着,作者用反问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和劝慰,并巧妙地引出后文。

第三句紧承上句,指出友人虽然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但是过于清高,不愿与俗人交往,甚至到了“莫嫌茅舍”的地步。“莫嫌”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担忧,又暗示了朋友的清高。接下来,诗人用两个典故来进一步衬托朋友的高洁品格:“前阁老”指的是吴侍郎的前任,“台郎”,指的是吴侍郎本人。这两个典故都暗含着对友人的赞美。最后两句,诗人以自谦的口吻结束了这次送别。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还远远不够,所以只能在晚年“逃儒入老庄”。这里的“逃儒”是指逃避儒家学说,“老庄”则是指道家思想。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意和自己内心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