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白发翁疑是假,对青铜镜认为真。
影形本合成同体,梦觉俄分作二人。
欢至不期开口笑,愁来相对捧心颦。
可怜怛化贪生者,刍狗元身学出神。

次竹溪所和薛明府镜中我诗三首

《全唐文》卷六二五作“搔白发翁疑是假,对青铜镜认为真。”

镜:指铜镜。

颔联:《全唐诗》卷七一五作“影形本自成同体,梦觉俄分作二人。”

颔联:形容镜中的自己与自己的影像本来是一样的,可是在梦中醒来后,却突然变成了两个不同的人。

欢至不期开口笑,愁来相对捧心颦。

《全唐诗》卷七一五作“欢来不期开口笑,愁来相对捧心颦。”

颈联:欢乐的时候,自己会情不自禁地放声大笑;忧愁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镜子,皱起眉头。

可怜怛化贪生者,刍狗元身学出神。

颔联:《全唐诗》卷七一五作“可怜但化贪生者,刍狗元身学出神。”

颌联:形容那些贪生怕死的人,竟然学着用草扎的木偶来祭祀自己。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诗人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主人薛明府,便即兴作了一首咏物抒怀的小诗。《全唐诗》卷七一五录此诗时,将第一句的“搔白发”改为了“对青铜镜”。从字面看,这似乎是一种巧合,然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巧妙的变化。

“搔白发”的“搔”字原本就有“拨弄”、“摆弄”的意思。如果改做“对”,那就只剩下了“摆弄”的动作本身,而没有了“拨弄”的意味。这样一来,就使诗歌的意境变得平淡无奇,失去了应有的韵致。因此,这个改动实际上是一个艺术上的失误。

“对青铜镜”与“搔白发”相比,前者显得更为贴切、自然。因为“镜”本身就是一种“摆弄”的工具,而且还是金属制品。它不仅可以用来反射光线,还可以用来磨光、打磨、雕刻等,因此也就更容易让人产生拨弄的念头。所以,将“搔白发”改为“对青铜镜”,就显得更为妥帖、自然了。

从内容上看,“搔白发”虽然也能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之情,但却没有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之意。而“对青铜镜”则更能突出这一点。因为通过摆弄青铜镜,诗人似乎在暗示着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从结构上看,“搔白发”与“对青铜镜”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搔白发”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对青铜镜”,这就使得整个诗歌的构思更加完整、严谨。同时,这也为下一句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除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之外,还在于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