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矣两家臣,存孤极苦辛。
后来有曹马,亦是受遗人。
【注释】
杂咏一百首:这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
苌弘:指周朝人苌弘,他因为忠于周室被周幽王所杀,但据说他死后化为黄龙。
贤矣两家臣:两家臣,指汉元帝的两个大臣。
存孤:保存幼小的孩子。
极苦辛:非常辛苦。
后来有曹马:后来的曹参、马援都是汉朝人。
亦是受遗人:也是被皇帝所重用的人。遗,被遗忘的意思。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所作的杂咏之一,以歌颂忠臣为主要内容,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和不满。
“贤矣两家臣,存孤极苦辛”,开篇就点明主题,即赞扬两位忠诚的臣子。他们为了国家,不惜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护幼小的生命。这里的“两家臣”是指汉代的两位大臣——曹参和马援。他们都是汉朝的名臣,曾受到皇帝的重用。
“后来有曹马,亦是受遗人”,诗人进一步展开联想,将这两人与历史上的周朝贤臣苌弘相提并论。苌弘在周幽王被废后,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忠诚却化作了黄龙,成为后世赞颂的典范。诗人认为这两位臣子同样值得称赞,他们都是被皇帝所信任并加以重用的人。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通过赞扬这两位忠诚的臣子,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不满。他希望皇帝能够像对待这两位臣子一样,对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给予重用和尊重。
现实却并非如此。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忠臣被排挤或杀害,而那些阿谀奉承、追求权位的人却得到了提拔。这种现实让诗人深感痛心和无奈。
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失望,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人们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朝廷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