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文皇业,来听望帝声。
向令曲江在,吾岂有兹行。

注释:

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字太真。他于唐天宝五年(746)至天宝十五载(756),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巴蜀(今四川成都一带)。蜀,指今四川省。幸:到某处去。

图:图谋,打算。

失守文皇业:指唐玄宗的文治武功。

来听望帝声:杜甫有诗云:“我见真天子,彼为无赖徒。焉知天子贤?此别惊老夫。”又言:“一闻《蜀道难》,又欲轻王侯。”可见杜甫对“望帝”是贬斥的,这里用“来听”二字,是讽刺唐玄宗的。

向令曲江在:如果当初长安(今西安)的曲江池还在的话。

吾岂有兹行:我又怎么有这种举动呢?“兹”,代词,这。

译文:

唐玄宗失去文治武功的功绩,来到巴蜀去听那哀伤的望帝的声音。假如当初长安的曲江还在,我也不会有这种举动了。

赏析:

本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春天,是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华州(今陕西华县)投奔凤翔节度使李郭时所作。诗人以“图”起兴,借唐玄宗的往事,暗讽唐王朝政治上的种种弊端,抒发忧国之情。

开头二句,诗人用反说的语气,写唐玄宗的过失。“失守文皇业”,意即失去唐玄宗的文治武功。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有所发展,诗人称颂这一成就,正是为了说明其时的太平盛世。然而诗人认为,正是由于玄宗的这种政绩,才使“吾”得以“来听望帝声”。“望帝声”即哀叹之声。这里诗人运用典故,暗喻当时朝廷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形势,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接着,诗人又用假设的语气,设想如果当年长安的曲江池仍在,则自己也不会有这种举动。曲江池原为帝王游宴之所,诗人在这里以“曲江”自比,表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暗示着对唐玄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立场。“向令”二字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又是对后文的过渡。诗人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全诗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诗人对时事的深切关注,又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