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如废将哭穷边,又似孤臣诉左迁。
何必谢公双泪落,野人听罢亦凄然。
【注释】
闻笛二首:即《听吹笛》。
废将哭穷边:杜甫自言“三吏”、“三别”之后,又作《穷愁》诗,以哭穷边为题。
孤臣诉左迁:指李林甫被贬。
谢公双泪落:谢安,字安石,东晋时大臣。他的儿子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燕、后秦联军,收复了北方大片领土。谢玄凯旋归来,谢安设宴为他接风。宴会上,谢安问:“卿昔在长安,何故不与高阳同举邪?”谢玄回答说:“吾昔入欲为国做官,而事未就,故不得与公同日耳。”谢安感叹地说:“卿可去矣。明旦便发。”第二天,谢玄起驾,谢安也随即启程回乡。两人一去,竟成永诀。后来,谢玄在淝水大战中获胜,又回到京城,谢安却已经去世了。所以谢安的“双泪落”,实际上是指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战死沙场和客死他乡。
野人:隐者。
凄然:凄凉悲切的样子。
赏析:
此诗是杜甫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初冬,由江陵赴岳阳途中所作。当时杜甫已从长安返回故乡,心情比较轻松愉快。但当他路过襄阳一带时,听到有人吹奏的《胡笳十八拍》,不禁想起当年在长安听到的乐声,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句写自己听到《胡笳十八拍》时的心境。“初如废将哭穷边”意思是说,刚听到这曲哀婉动人的乐曲时,就好像是像当年李益因遭谗而被贬谪到边地一样,我也要号啕大哭一场,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又似孤臣诉左迁”则是说,听到这曲乐曲后,又好像是像我这样的孤臣一样,向朝廷申诉自己的不幸遭遇。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把自己比做被贬的大臣李益和孤臣张九龄,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二句写自己听到《胡笳十八拍》后的感慨。“谢公双泪落”是指谢安在听到子侄们战死后潸然泪下的故事。谢安有两个儿子:谢玄(小字道子)、谢朗(小字逸少)。谢灵运曾写过一篇《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述祖德》,其中有“谢生有佳趣,一语扬清音”之句,这里的“谢生”指的是谢安。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的军队,捷报传来后,谢安十分高兴,他立即命令撤掉帐篷,让客人散去,然后对前来祝贺的宾客一一答礼。这时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军中,却没有一个回来,心中十分悲痛,于是就流泪叹息起来。谢朗则是在一次宴会上,看到谢安的眼泪滴到了酒中,于是他也流下了几行热泪。谢安的两位儿子先后战死沙场,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事件。所以当李益听到这曲乐曲后,也禁不住潸然泪下。这里诗人用“谢公双泪落”来形容李益的伤心情景,既点明了乐曲的内容,又表现了李益的心情。
第三句写自己听到《胡笳十八拍》后的感想。《胡笳十八拍》中的“悲怨相和动”,就是通过胡笳的悲怨之声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悲怨之情。所以当听到这曲乐曲后,诗人不禁想到了自己在长安听到的乐声,感慨万分。这里的“野人”就是指隐居在襄阳的诗人自己,他曾经在长安听到过许多美妙的乐曲,如今又在襄阳听到了这曲乐曲,真是不胜感慨。
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总结性议论。“何必谢公双泪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普通人听了这曲乐曲也不会像谢安那样流泪啊!因为谢安的两个儿子都是为国家而死的,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而我们这些人则应该为他们感到自豪。这里诗人运用反诘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正直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