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琴调绝平平,妄意先贤宰武城。
邑有澹台犹欠识,始知令尹未聪明。
【注释】
当年:指建阳时期。澹台灭明,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澹台灭明问:‘仁者与?智者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忧。’灭明曰:‘敢问知者何心?’子曰:‘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不畏者,唯圣人乎?’”
令尹:官名。春秋时楚国置,为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丞相。
【赏析】
首句“当年琴调绝平平”,是说当年琴瑟和鸣的美妙音乐已经消失,音律变得凄切悲凉。“绝平平”三字,用得极其传神,将琴声的哀怨和作者内心的苦闷、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妄意先贤宰武城”,意思是自己曾经狂妄地以为能像孔孟先贤那样治理一个有德之邦,治理好一个地方(即“治武城”)。然而,现实却是令人失望的,所以这一句中包含着深深的悔恨之情。“妄意”二字,表明了诗人当初自命不凡的心态,“宰武城”则是其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理想破灭了,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邑有澹台犹欠识,始知令尹未聪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我治理过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官员仍然不把我当作人才来对待,甚至认为我还不具备治理好一个地方的能力,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些官员并不真正了解我(“犹欠识”)。因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位“令尹”——楚庄王——也并不是完全聪明的人。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曾经的自负和现在的后悔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