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柴门不惯开,有僧飞锡自天台。
前身莫是寒山子,携得清诗满袖来。
野老柴门不惯开
有僧飞锡自天台前身莫是寒山子
携得清诗满袖来
注释:
野老:指我(作者),一位住在偏僻山村的老者。
柴门:简陋的门户,常用以形容隐居之处或者简朴的生活。
天台:中国浙江省的一个风景名胜区,此处借指远方的僧人或修行者。
寒山子:唐代诗人寒山的别称,此处用以比拟那位从天台而来的僧人。
清诗:清新脱俗的诗篇。
赏析:
此诗通过第一句“野老柴门不惯开”展现了诗人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状态,以及他对这种生活的适应程度。在古代,人们常将居住的简陋房屋称为“柴门”,此处用此来形容诗人简朴的生活环境和心境。
第二句“有僧飞锡自天台”则转向了故事的主体,描绘了一位从遥远地方飞锡而来的僧人。这里的“飞锡”是指僧人骑着小锡杖快速而来,形象地表现了其匆忙且迅速的状态。
第三句“前身莫是寒山子”是对僧人身份的猜测,通过提及寒山子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僧人高深佛学和诗学的钦佩之情。寒山子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
最后一句“携得清诗满袖来”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不仅赞扬了僧人携带的诗作内容之清雅,也隐含了诗人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通过对场景、人物和情感的描述,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知识与艺术追求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