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被东南,陵谷倏变易。
朝犹万家聚,夕为一沙碛。
非惟齐民灾,亦是诗人厄。
鹳鸣鲁望田,蛙跳周颙宅。
稚子衣露骭,处士泥没膝。
厨人需米盐,匠氏索材甓。
先当缮井灶,次议补篱壁。
自古托天公,讵肯怨河伯。
后村空劝缘,诗不一钱直。
莫愁草堂赀,必得檀越力。
【注释】
周天益:即周端己,宋诗人。福侨剑水:今福建福清市。水灾:水淹。毁室:房屋被水毁。奉小诗劝缘:写诗劝慰受灾的人。缘:指朋友和邻里。
译文:
东南的水淹没了家乡,陵谷变化迅速。
早晨还是万家聚集的地方,晚上却成了一片沙碛。
这不仅是普通百姓的灾难,也是诗人的灾难。
鹳在鲁望田叫唤,蛙在周颙宅跳跃。
孩子穿着露脚的衣服,老者泥泞沾膝。
厨人需要米盐,匠人索要砖瓦。
先修井灶,次修补篱笆墙。
自古以来托付给天地自然,谁肯抱怨河伯?
后村空有劝解之词,诗歌并不值一文钱的价值。
莫愁草堂的资金不足,必须得到檀越的帮助。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端己对福清一带遭受洪涝灾害的灾民写的一篇劝慰之作。
首联“水患被东南,陵谷倏变易”写水灾的普遍性和无情。东南是当时中国洪水多发地区之一,这里以泛指南方水灾,突出南方多雨的特点。陵谷是指山陵与低谷,比喻地形高低不平、变化无常。倏变易是说这种变化很快。此联点出东南地区常遇水灾。
颔联“朝犹万家聚,夕为一沙碛”进一步写水灾的严重情况。万家指的是村落众多,聚指集中,沙碛指沙滩。这句的意思是说早上人们还在一起居住,晚上就都变成了沙滩上的居民。
颈联“非惟齐民灾,亦是诗人厄”承上启下,写诗人因国难家破而遭灾,这既是普通人的灾难,同时也是诗人自身的厄运。诗人将水灾视为国难,认为它不仅是老百姓的灾难,更是诗人的灾难。这里的“齐民”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诗人用“亦是”一词,表明自己的处境与普通人一样,也受到了水灾的影响。
接下来的四句主要描写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鹳鸣鲁望田,蛙跳周颙宅”描述了农田里的大雁叫声和周颙家的蛙声。鹳鸣鲁望田中的“鲁望”指的是鲁肃,他曾经在这里驻守,所以此处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作者为了表达一种感慨而创造的地名。“周颙”则是另一位古代人物,他的住所也很可能是作者所指之处。
“稚子衣露骭,处士泥没膝”描述了受灾儿童赤裸的小脚丫和老者湿透的膝盖,形象地描绘了灾区人民生活的艰辛。
“厨人需米盐,匠氏索材甓”两句则写出了灾民们在艰难困苦中还要解决温饱问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各种生活必需品。
“先当缮井灶,次议补篱壁”进一步描绘了灾区民众的生活困境,他们不仅要修复自己的家园,还要修补围墙等设施。
尾联“自古托天公,讵肯怨河伯”表达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感激之情。他相信无论多大的灾难都无法改变天地的自然规律,因此不会责怪河伯(黄河之神)。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他认为虽然自己遭遇了不幸,但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无法改变。
最后两句“后村空劝缘,诗不一钱直”则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的评价。他认为这些诗作虽然能够表达他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祝福,但却不能换得任何回报,因为它们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字句。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自身命运的认知,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和担当。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奈,以及人们对生活希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