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传修觐,明朝说祝釐。
予归宁悻悻,子去亦迟迟。
已草引年疏,重吟听雨诗。
如何无一字,端的报来期。

【注释】

昨日传修觐:昨天接到朝廷传来的诏书。修,指官员。谒见皇帝并接受皇帝召见,称为“觐”。

明朝说祝厘(qǐ):明天向皇上祝寿。祝厘,古代对君主的一种祝颂之词。

予归宁悻悻:我回家了心情烦躁不安。予,指你。宁,指家。悻悻,形容心有怨愤的样子。

子去亦迟迟:你离开也很慢。子,指他(指我)。去,指外出或离去。

已草引年疏:我已经起草了辞官的奏章。已经,指过去。

重吟听雨诗:再次吟咏起《听雨》一诗。重,重复;吟,吟咏;听雨诗,指杜甫的《春夜喜雨》。

如何无一字,端的报来期:怎么一句都没有?到底有没有回报我的心意呢?如何,疑问词。无一字,没有一个字提及。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报来期,意即回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归来的关切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首句“昨日传修觐,明朝说祝釐”,描述了朋友远行的具体情况。昨日收到朝廷传来的诏书,明日就要向皇上祝寿。这两句话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既表现了朋友远行的忙碌和紧张,又透露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

第二句“予归宁悻悻,子去亦迟迟”,则进一步描绘了朋友归宁的情景。我回家后心情烦躁不安,而你离开也很慢。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朋友归宁的期待和焦虑,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第三句“已草引年疏,重吟听雨诗”,则是诗人对友情的感慨和寄托。我已经起草了辞官的奏章,再次吟咏起《听雨》一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事业的追求。

最后一句“如何无一字,端的报来期”,则是诗人对友情的期盼和担忧。怎么一句都没有?到底有没有回报我的心意呢?这句话充满了对友情的疑惑和担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执着和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通过对友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对友人的深深关爱。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