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笃惟昌黎伯,史法止太史公。
谁云孔墨道二,但见聃非传同。

诗云“论笃惟昌黎伯,史法止太史公”,意在称赞昌黎伯韩愈和太史公司马迁。昌黎伯韩愈以其深厚的学问和独树一帜的文学成就,被后人敬仰;太史公司马迁则以其《史记》成为史学的巨著,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认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诗歌原文
    论笃惟昌黎伯,
    史法止太史公。
    谁云孔墨道二,
    但见聃非传同。

  2. 诗意解读

  • 论笃与昌黎相称:诗中的“论笃”指的是韩愈,他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精湛的文笔闻名于世。诗人将韩愈比作“昌黎伯”,意在强调其学术上的卓越和影响力。
  • 太史公司马迁:提到“太史公”即司马迁,他所著《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此处赞颂司马迁的历史记载方式。
  • 孔子与墨子的分野:“孔墨道二”指孔子与墨子,两位儒家代表人物在哲学思想上各有侧重,而韩愈和司马迁都以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
  • 老子与庄子的差异:“聃非传同”则是说老子与庄子的思想虽有相通之处,但在传承方式上却有所不同。这里暗示韩愈与司马迁虽承继传统,但在展现形式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 文化背景
    小雅衰周所作,二南治世之音。子虚失之夸大,太玄文以艰深。这两句可能是在借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深度的追求。

  2. 词句分析

  • “论笃惟昌黎伯”中“论笃”意味着理论的坚定和深刻,而“昌黎伯”是对韩愈的一种尊称。韩愈的“论”(文章、学说)深厚且有根有据,体现了他的学识广博和理论深邃。
  • “史法止太史公”中的“史法”可能指的是史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止”表示达到或符合。司马迁通过《史记》达到了史书编纂的巅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历史见解。
  • “谁云孔墨道二”表达了一种质疑或否定的态度,指出孔子和墨子虽然各执一词,但韩愈和司马迁并没有简单地接受其中一方的观点,而是在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中进行了创新。
  • “但见聃非传同”中的“聃”可能指老子,而“非传同”则意味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说韩愈与司马迁虽然在继承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表现方式和传达理念上又各自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手法。
  1. 艺术特色
  • 该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每一句都紧扣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学和文学传承的独特见解。
  • 运用了对比和转折的技巧,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文学的韵味,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刘克庄的《题杂书卷六言三首》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颂,也是对文学传承和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探索。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