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东畔石桥西,三径无尘古木垂。
囊里歌编君相赐,腹中珠穴老庄知。
风回蕙帐过猿岭,月上茅堂透鸟枝。
万载圣朝高士传,何人更得效依稀。
【注释】
送张无梦归天台:这是一首送别诗。张无梦,诗人的朋友。天台,地名,在今浙江天台县。
琼台东畔石桥西:即指张无梦所居之地的东南有“三径”,是作者友人张无梦的故居,因而得名。三径,指庭院中曲折而幽静的小道,这里比喻隐居生活,也暗指张无梦之居。
风回蕙帐过猿岭:蕙帐,以蕙草编成的帐子。猿岭,山上有猿的地方。此句写山高林密,猿猴声喧,风吹帐幕飘荡的景象。
万载圣朝高士传:万载,即唐玄宗开元年间,距诗人的时代较远;圣朝,指唐代。高士,指隐居不仕的高贤,也指隐逸山林的志士。此句言诗人对友人归隐表示赞赏,并自比于圣朝高士。
何人更得效依稀:效,学习、仿效。依稀,模糊地模仿。此句意谓,谁能学得了张无梦的隐逸之道。
【赏析】
此诗是送友人张无梦归天台之作。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诗人与朋友相别时所见的景色及友人的住处环境。首句中的“东畔”点明方位。次句写张无梦居处的环境,用“无尘”、“古木垂”描绘出一片清雅宁静的环境。三句写张无梦得到友人赠送的《歌》、《诗》等书,以及腹中藏有《老子》、《庄子》等书,可见张无梦学识渊博,为隐者中的高士。
后四句写友人归隐的情景和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五句写山势险峻,猿啸之声不绝于耳,风吹帐幕飘荡不定。六句写月上茅堂,鸟栖枝头,一派幽静景象。七句写诗人对友人归隐表示赞赏,并自比于圣朝高士。八句写诗人对张无梦归隐表示赞叹,但同时也感叹无人能够学习其高洁的品德,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情景交融,富有韵味,是送别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