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斋漳水滨,孤僻度残春。
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
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
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
【解析】
“吟斋漳水滨,孤僻度残春”,意思是说在漳河畔的吟斋中,独自度过残春。“吟斋”是作者自号,“漳水滨”是吟斋所在的地方。“孤僻”即孤寂清苦之意。“度”是度过、经历的意思。此句写自己孤身一人,独居漳河畔的吟斋之中,度过这春天残春的日子。一个“孤”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度”字,写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意思是说:常常喜爱诗歌没有身体疾病的痛苦,也从不担忧家里的贫穷。“喜”是喜欢之意,“无”是表示否定的意思。“病”,指身体疾病,这里用作动词用,意即“没有疾病”。 “忧”是指忧愁、忧虑。“贫”是指贫穷,此处用作名词用,意即“贫困”。 “长喜”和“不忧”相对应,表明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和乐观。
“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意思是说:远处寺庙里传来阵阵钟声,整个山色映衬着周围的邻居。“钟声来远寺”中的“钟声”指的是寺庙里的僧人敲钟。“寺”是指寺庙的意思,“来”是来到的意思。 “近”是指靠近的意思。“山色遍诸邻”中的“山色”指的是山的景色颜色。“诸”在这里代指周围邻居的人或物。“邻”是指邻居的意思,“遍”是指遍布的意思。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寺庙与山水相映成趣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意思是说:门前是否有人来访?和尚来了难道会厌烦吗?“门有谁相访”中的“门”代指吟斋的门。“谁”是指谁的意思。“相”是指看望的意思。“访”是指访问的意思。“僧过岂厌频”中的“僧人”指的是和尚,这里的“僧”是指和尚。“过”是经过的意思。“厌”是嫌烦、厌倦的意思。“频”是指频繁的意思。这句话表达出了诗人对前来拜访的朋友和僧人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己生活态度的积极评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暮春时分在漳河边的吟斋所创作的一首闲适诗作。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首句“吟斋漳水滨,孤僻度残春”,直接点明了吟斋的位置及自己的心境。次句“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表现了自己对诗词的喜爱以及对家庭生活的淡薄。后三句“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描绘了诗人与寺庙、山水之间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意,意境悠远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