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高台半已倾,春郊谁从彩旗行。
喜闻车马人同乐,惯听笙歌鸟不惊。
【注释】
- 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作者在扬州时与友人原父共同游赏了会堂,并作诗酬赠。
- 访古高台:指登高台探访遗迹、凭吊古人的场所。
- 半已倾:已经倒塌一半。
- 春郊:春天的原野。
- 谁从:指何人。
- 彩旗行:彩旗招展而行。
- 喜闻:喜悦地听到。
- 车马人同乐:指车马往来,人们一同欢乐。
- 惯听:习惯地听着。
- 笙歌鸟不惊:形容歌声悠扬,鸟儿也不感到惊吓。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扬州会堂游览情景的七绝。诗人通过描绘会堂的残破景象及周围环境,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访古高台半已倾”,描述了诗人登上古高台探访遗迹的情景,其中“访古”二字揭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即探寻历史的痕迹;“高台”则是诗人所攀登的地方,是扬州的一个著名景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座曾经巍峨壮丽的高台如今已经半倾,残破不堪,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无情流逝。
次句“春郊谁从彩旗行”,描绘了人们在春日原野上行走的景象。“彩旗行”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彩旗招展,行人络绎不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春郊”不仅指自然景观,更象征着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与前一句的“访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于这一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第三句“喜闻车马人同乐”,进一步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喜闻”一词表明诗人对于这种欢乐氛围的喜悦之情;而“车马人同乐”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间情谊的珍视。
第四句“惯听笙歌鸟不惊”,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宁静祥和的氛围。这里,“惯听”一词传达了诗人对这些美好时刻的喜爱与享受;而“笙歌鸟不惊”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鸟儿在笙歌声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受干扰,表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会堂残破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珍视;同时,通过对春郊热闹场面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赞美,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