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孤峰蔽绿萝,县楼终日对嵯峨。
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
空馀一派寒岩侧,澄碧泓渟涵玉色。
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
西陵老令好寻幽,时共登临向此游。
攲危一径穿林樾,盘石苍苔留客歇。
山深云日变阴晴,涧柏岩松度岁青。
谷里花开知地暖,林间鸟语作春声。
依依渡口夕阳时,却望层峦在翠微。
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待横江弄月归。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
江上孤峰蔽绿萝,县楼终日对嵯峨。
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
空馀一派寒岩侧,澄碧泓渟涵玉色。
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
西陵老令好寻幽,时共登临向此游。
攲危一径穿林樾,盘石苍苔留客歇。
山深云日变阴晴,涧柏岩松度岁青。
谷里花开知地暖,林间鸟语作春声。
依依渡口夕阳时,却望层峦在翠微。
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待横江弄月归。
注释:
- 孤峰:一座孤立的山峰。
- 绿萝:一种植物名,即萝摩(ló méi)。
- 县楼:古时指县衙里的高楼。
- 姜祠:姜姓宗祠。
- 事迹难寻:事情难以寻找。
- 空余:只剩下。
- 一:第一。
- 清泉:清澈见底的水。
- 西陵老令:指诗人的朋友或熟人。
- 时:常常。
- 横江弄月归:在横江边赏月归来。
译文:
江上的孤峰被绿萝遮挡,县楼整日对着嵯峨的山峰。
寺庙已经废弃,姜祠还在,但是事迹难以寻找,楚语也变了音。
只有那一片寒岩,清澈的泉水流淌,就像玉石一样晶莹。
野和尚们不懂珍惜这清泉,蛮族人哪里知道这是胜地。
西陵的老令喜欢寻找幽静的地方,时常与我一同登上这座山游玩。
欹危的小径穿过树林的树荫,盘绕的石头上面长着苍苔,留我在此歇息。
山深云日变化无常,山涧的柏树和岩石的松树度过一年四季都是翠绿的。
山谷里的花儿开放就知道是春天来了,林间的鸟儿叫声是春天的声音。
依依不舍地渡过了河,夕阳映照着层峦叠嶂在青山之中。
城楼上黄昏的鼓声请不要催促客人,我还要等待在江边观赏月亮才回去。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好友丁宝臣游览甘泉寺后写的一首纪游诗。
首联“江上孤峰蔽绿萝,县楼终日对嵯峨”,开篇就描绘出一幅山水画卷。江上的孤峰高耸入云,被绿萝遮蔽;县楼则矗立于其下,终日面对着远处的山峰。这样的自然风光,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颔联“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则是进一步描述了寺庙的现状和历史传说。原本热闹的丛林已经荒废,而姜祠仍在;但关于姜祠的故事和历史已经很难去寻找了。这句中的“难寻”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无奈和感慨。颈联“空馀一派寒岩侧,澄碧泓渟涵玉色”,则是进一步描绘了寒岩的景色。寒岩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水如同玉石般清澈透亮。这句中的“澄碧泓渟”、“涵玉色”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寒岩旁溪水的澄澈与美丽。尾联“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则是表达出诗人对于当地人态度的无奈和失望。虽然这里的风景优美如画,但是那些当地的僧人和百姓并不知道这里的美丽,甚至可能还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美景。尾联“西陵老令好寻幽,时共登临向此游”,则是点明此次游历的原因和目的。因为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所以诗人才会和朋友一起来到这里游玩。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期待和希望。他希望下次还能有这样美好的时光,能够在江边上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并在月光下回家。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同时,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