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询求子世家,恨子儿女顽。
经岁不见报,有辞未能铨。
忽开子遗文,使我心已宽。
子道自能久,吾言岂须镌。

【注释】

徂徕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北。集:指《徂徕集》。已埋犹不信:谓我死后,你们仍然不相信我的话。斫其棺:砍伐他的棺材。此事古未有:这件事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长叹:叹息声长。我欲犯众怒:我想违背众人的意见。为子记此冤:为你的冤屈作记录。冥冥忿:指阴间对阳间的愤怒。昭昭天:明净的天空。崔嵬巅:高高的山峰。询求子世家:打听你家族的情况。恨子儿女顽:恨儿子生性愚笨,不肖。经岁不见报:经过一年也没有得到回报。有辞未能铨:有了言辞不能决断。忽开子遗文:忽然发现了你留下的文字。使心已宽:使我的心情也感到宽慰。道自能久:道理自然能够长久。吾言岂须镌:我说的话难道需要刻在碑上吗?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者的诗,是诗人在狱中所作。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后,在监狱里写给朋友李伯药的长信,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同情及对其冤情的不平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懑之情。

第一段:“重读徂徕集”,首句“重”字,点出这是一次重读。徂徕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市北。这里用“重”字,表明作者对徂徕集的重视,同时也表示他对于自己的遭遇的感慨。

第二段:“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前遭受打击和冤杀的痛心以及对死者的怀念。

第三段:“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第四段:“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这里的“犯众怒”和“记此冤”都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

第五段:“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这里描绘了一幅天地间怨愤充溢、悲壮苍凉的画面。

第六段:“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的信仰和对未来的信念。

第七段:“询求子世家,恨子儿女顽。”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朋友家庭的关心和对其孩子的忧虑。

第八段:“经岁不见报,有辞未能铨。”这里的“经岁不见报”、“有辞未能铨”都反映了作者在等待回应时的焦虑和无奈。

第九段:“忽开子遗文,使我心已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在看到朋友遗留下来的文献时内心的平静和欣慰。

第十段:“子道自能久,吾言岂须镌。”这里的“子道自能久”反映了作者对于朋友未来的期待;而“吾言岂须镌”则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的言行的反思和对历史的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