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都门风薄衣,捣砧声重雁南飞。
野人不识长安乐,且趁鲈鱼一棹肥。
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杜甫的绝句《绝句》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与思考。
诗的开篇“十月都门风薄衣,捣砧声重雁南飞”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寒冷的秋天,经过长安城门的场景。秋风凛冽,穿着单薄的衣服行走在都门之间,而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和北归的大雁,更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这里的“都门”指的是长安城门口,而“捣砧声重雁南飞”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特有的声音和景象。
“野人不识长安乐,且趁鲈鱼一棹肥”则转向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同情。诗人以“野人”自喻,暗示自己虽身处高位却仍保持着平民的朴素生活。他并不了解那些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的欢乐,而是选择享受自己的简单乐趣——钓鱼,并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民生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致描摹,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