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一理,趋向自多门。
贤士玉成美,贪夫金注昏。
谁知身是患,人以道为尊。
前辈□□死,姓名千载存。

【解析】

1.感寓三首:即《感怀三首》。

2.古今通一理:意思是说,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今,道理是相同的。

3.贤士玉成美:指贤人君子帮助有德之人成就美好。玉成,比喻帮助。

4.贪夫金注昏:指贪婪者用金银财宝来装饰自己,使其变得昏暗不明。金注,用金粉涂饰。

5.谁知身是患:意谓人们不知道自身也是祸患。

6.人以道为尊:意思是人们把道德作为崇尚的美德。

7.前辈□□死,姓名千载存:指前辈们虽然死去了,但名字却能流传千古。这里用“□”代替“逝”。

【答案】

译文:

古今道理是一样的,人们的趋向各不相同。

君子贤人帮助有德之辈成就其功业,贪心的人用财物装饰自己使之变得昏暗不明。

谁知道,自身不正也是大患,人们认为道德是最为尊贵的东西(而将贪财逐利视为下贱之举)。

那些前辈英杰虽然已经逝去,但他们的名字却能流传千年,永远被后人记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以历史为鉴,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一个关键词语,并加以解释,使诗意层层深入、逐步展开。

第一句“古今通一理”,诗人开篇明义,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古往今来,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既是对前两句观点的总结,也奠定了全诗的思想基础。第二句“趋向自多门”,诗人进一步指出,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走向也各不相同。这是对前两句观点的深化和发展,揭示了造成人们不同走向的原因所在。第三句“贤士玉成美”,诗人又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君子贤人在帮助有德之人成就其功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的“玉成”二字,既形容了贤人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他们对于成就他人事业的巨大贡献。第四句“贪夫金注昏”,诗人则以对比的手法,指出了贪财逐利者的危害性:他们如同用黄金粉涂抹的昏昧之物,失去了本来的光明。最后一句“谁知身是患”,诗人再次发问:人们又怎么知道,自己的行为正是最大的祸患呢?这一提问,既是对前面各句观点的归纳与总结,又是对全诗主题思想的升华。

作者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道理都是相通的;人们的趋向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会走向正途。而那些真正懂得人生价值取向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奋发有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