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新池好,亭中古意存。
欲通溪上路,遂辟竹边门。
自昔好宾客,相传到子孙。
会看司命鹤,时到种瓜园。

【注释】

  1. 双清亭:在黄仲文家,亭为两山夹峙,故名。
  2. 新池:指亭下的池子。
  3. 古意:指亭中的历史遗迹。
  4. 溪上路:指亭下的小路。
  5. 竹边门:指亭边的门。
  6. 自昔:从古至今。
  7. 相传:一直传下来。
  8. 司命鹤:即仙鹤,传说是神仙之禽。
  9. 种瓜园:种瓜果的园地。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写环境,次句写历史,第三句写现实,末句写未来。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题黄仲文双清亭”是第一句,点出了诗题和作者。黄仲文,字叔夏,北宋时为国子监主簿,后调任太常博士。他为人耿介,有高风亮节,所以苏轼对他十分敬重。这首《双清亭》便是赠给他的。
    “亭下新池好”,写景。“新池”,是诗人对黄仲文所处环境的客观描述,也暗含了诗人对黄仲文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这样一个清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亭中古意存”,抒情。这里所说的“古意”,是指亭中的历史文化传统。“存”,保存。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黄仲文深厚的敬意。因为黄仲文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衰败的时候,而他却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清高气节,实为难能可贵。因此,诗人对黄仲文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也为下面两句的直接赞美打下了基础。
    “欲通溪上路,遂辟竹边门。”这是对黄仲文生活环境的具体描绘。“溪上”、“竹边”都写出了其环境的特点。“通”与“辟”,都含有开通、开拓的意思。这里的“通”是希望之意,“辟”是开辟之意。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黄仲文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同时也为下面的赞美作了铺垫。
    “自昔好宾客,相传到子孙。”这是对黄仲文人际关系的描写。“好宾客”既指他对人友善,又指他有广博的胸怀。“相传到子孙”则表明他的这种品质已经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黄仲文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暗示了黄仲文的后代也会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会看司命鹤,时到种瓜园”。这是对黄仲文未来生活的祝愿和期许。“会看”表示将来一定会看到,“时到”则表示经常能够到。“司命鹤”是指吉祥之物,“种瓜园”则是种瓜的地方。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黄仲文美好前程的期盼,也寓含了对黄仲文事业成功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通过对黄仲文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展现了诗人对黄仲文的敬佩和关心。同时,也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