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无渭钓与莘耕。
【注释】
锡名:赐给书院的匾额。有旨:指皇帝下的命令。感皇明:感激皇上的恩典。百载:一百代。荒基:荒芜的地基。日营:一天建成。白鹿洞书院,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讲学的场所。
白鹿洞书院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无渭钓与莘耕。
【译文】
赐给书院的匾额有旨感激皇上的恩典,百年的荒基一夜之间建成。白鹿洞书院虽然没有孔子当年讲学的痕迹,但学子们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在尘世求学似乎难以入门,但静心研究,功夫终能成就学业。这里孕育出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环境,难道就没有像姜太公垂钓渭水、颜回耕种在鲁山那样的学子?
赏析:
首联写赐书之喜及书院落成之速。诗以“感皇明”点题,表明诗人对朝廷赐书的感激之情。“百载荒基”一语双关,既是实指书院从建立到竣工的时间,又含有“百代”的意味;既写出了当时书院的荒凉破败,也暗示了它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后文作铺垫。
中间两联承上启下,抒发自己对书院的看法。前一句“白鹿虽无归洞迹”,意思是说白鹿(即孔子)虽然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讲学,但他的思想却已深深地影响了这里的学子。这是对孔门学说的肯定,也是对孔门文化的推崇。后一句“青衿犹有读书声”,意思是说尽管白鹿没有来过,但学子们仍然勤奋好学,读书声不断。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于书院师生的赞扬,也体现了他对书院教育的重视。
尾联进一步发挥前面的议论。“尘中讲贯似难入”,意思是说在世俗中求学似乎很难有所成就。“静里工夫终易成”则是对前一句的反诘,意思是说在清静的地方学习,最终能够获得成功。最后一句“孕出庐山真秀气,宁无渭钓与莘耕”,意思是说在这里孕育出了庐山的美丽风光,难道就没有像姜太公垂钓渭水、颜回耕种在鲁山那样的学子?这是对前面议论的总结,也是对自己观点的再次强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书院的喜爱以及对学子们的期望。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