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揖消狂寇,从容奉两宫。
临危几谢傅,忍事实娄公。
陶冶无偏党,经纶尽朴忠。
再来金鼎地,高卧亦成功。
【注释】
拱揖:指拱手行礼。
两宫:指太后和皇帝。
谢傅:东晋时,谢安在孝武帝司马曜时任太傅。
娄公:指晋代的娄圭,因曾为刘裕所忌,后为刘裕平叛有功,封为娄侯。
陶冶: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
经纶:指张方平,他曾任宰相,以廉洁著称。
来:指李德裕,他曾任宰相。
【赏析】
此诗三首,是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九月,诗人被贬江陵,途经荆州时作的。
“拱揖消狂寇,从容奉两宫。”这两句写诗人对权臣当道,藩镇拥兵,外患迭起,内忧不除的形势的忧虑。“拱揖”即拱手施礼,表示谦恭有礼;“消狂”即消除猖狂,意谓消除了奸佞之臣猖獗嚣张的局面。“从容”即悠闲自得;“奉两宫”则是指恭敬地侍奉太后、皇帝。这两句说:面对那些骄横跋扈的权臣,我毫不畏惧,仍能保持自己的气节;在朝廷上,我仍能从容自在,尽职尽责,侍奉两位圣上。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的品格。
“临危几谢傅,忍事实娄公。”这两句写诗人对于当时朝廷中权奸们的欺君罔上的行径的愤慨。“谢傅”指谢安,他曾在孝武帝面前说过:“陛下应与臣会遇于庙堂之上,不应使臣与竖子(指桓温)共为一殿。”后来桓温废帝另立,朝臣们纷纷称贺。谢安坚决不肯接受,说:“我与陛下情分深厚,不能参与此事。”这就是所谓的“谢傅”。这里借指权奸们欺君罔上的行为。“忍事”,就是忍受权奸们的欺压,不与之同流合污。“娄公”指的是东汉初年的娄圭。《汉书·娄敬传》载:西汉建立之初,刘邦问诸大臣谁可做丞相。娄敬说:“北人(北方人)多贤,南人之众少也,北门(长安城北门)之外,天下之胸心也。”于是建议刘邦立刘盈为太子,由娄圭担任丞相。娄圭为人清廉正直,不受贿赂,所以后来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里借指自己能够像娄圭那样廉洁无私,不随波逐流。
“陶冶无偏党,经纶尽朴忠。”这两句写诗人自己坚持操守,不为权奸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陶冶”,原指烧制陶器。在这里借指陶渊明。据《晋书·隐逸传》载:东晋时期,著名隐士陶潜曾在武昌郡做过县令,后来辞官归田,躬耕南山下,过着田园生活。他经常亲自耕种劳作,不追求名利地位。他的诗《归园田居》中有句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意思是说:少年时就不喜欢随俗浮沉,本性是喜爱山林生活的。这里的“陶冶”就是指隐居躬耕的生活。“经纶”指治理国家大事。“朴忠”,质朴忠诚。诗人说自己能够像陶渊明那样清静淡泊,远离官场是非;能够像张方平那样清廉正直,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
“再来金鼎地,高卧亦成功。”这两句写诗人对于将来的设想。“再来”即再度出任要职。“金鼎地”,即指宰相的位置。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款待各路诸侯的使者。席间刘邦问诸将谁能出谋划策。张良说:“韩生(韩信)善用兵,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说:“如非韩信,我怎么能平定天下?”于是刘邦就封韩信为齐王,后来又改封楚王。后来韩信又被封为楚相国,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这里借指自己将来有可能再度出任要职。“高卧”,即闲居在家。诗人说自己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可以像韩信一样闲居在家,等待时机再为朝廷效力。诗人的这种思想,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内容紧密相连。前六句写诗人对权奸们的愤慨,对自己坚持操守的信心。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于未来的期望。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感情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