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蠹简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寄饶葆光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蠹简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译文及注释

《寄饶葆光》是宋代诗人谢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饶葆光的住所、藏书和读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饶葆光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其高洁品格的钦佩。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先生骨相不封侯:形容饶葆光的骨骼相貌非凡,预示着他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骨相”指的是一个人的骨骼特征,古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骨骼来推断其命运。“不封侯”意味着他不会因为出身显赫而获得高位。

  2. 卜居但得林塘幽:说明饶葆光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作为居住地,环境优美且清幽。“卜居”意为选择或决定定居的地方。“林塘”指的是树木环绕、水流潺潺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幽”则强调了这种环境的隐秘和静谧。

  3. 家藏蠹简几千卷:描述了饶葆光家中珍藏着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古代的书籍通常用竹简或木简制成,这些竹简被虫蛀后被称为“蠹简”。这里的“几千卷”表示数量之多,足以显示饶葆光学识渊博。

  4. 手校韦编三十秋:展现了饶葆光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成果。“手校韦编”意指用手整理或翻阅韦编(古代用来记录文字的书册),这里的“韦编”泛指书写用的纸张。“三十秋”意味着饶葆光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书籍。这个词语不仅体现了时间的长久,也暗示了知识的积累之深厚。

  5. 相知四海孰青眼:表达了诗人对饶葆光的广泛认知和深厚的友谊。这里的“四海”指的是世界各地,表明饶葆光的影响力遍及各地。“青眼”是指一种眼神,常用于表示重视、赏识或友好。这里的使用可能是在夸赞饶葆光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喜爱。

  6. 高卧一庵今白头:描述了饶葆光晚年的生活状态,他选择隐居生活,并享受着这份宁静。“高卧”意味着悠闲地躺着,没有世俗的烦恼。“一庵”指的是简陋的小屋或者小庙,这里用作代称,表明饶葆光过着隐逸的生活。“今白头”则意味着他已经年迈,头发已白,这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7. 襄阳耆旧节独苦:提到了襄阳地区的一位有名望的老人,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苦难。这里的“耆旧”指的是年长者,即襄阳地区的有名望的老人。“节独苦”可能意味着他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8. 只有庞公不入州:强调了庞统的特殊之处,他是一位不愿进入仕途的人。这里的“庞公”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庞统,他曾拒绝刘备的邀请,选择隐居生活,不受世俗的羁绊。“不入州”意味着他没有接受官职,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

  9. 襄阳耆旧节独苦:继续描绘襄阳地区另一位有名望的老人的不幸遭遇。这里的“耆旧”与上文相同,指的是有名望的老人。“节独苦”可能意味着他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不幸,但他仍然坚强地承受着这一切。

  10. 只有庞公不入州:再次提及庞统的故事,强调他不为官的特质。这里的“庞公”指的是庞统,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拒绝刘备的邀请,选择隐居生活。“不入州”意味着他不愿意成为官员,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了饶葆光的形象,并通过对其生活环境、学识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人生态度的描述,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独特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襄阳地区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进一步凸显了饶葆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整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