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虹气胸中蟠,发为心画妙笔端。
严如礼乐陈太庙,肃若朝会罗千官。
想见诮杞叱希烈,不忧米罄无晨餐。
曩凭熊轼守此土,浮屠受戒升高坛。
手磨苍珉纪岁月,大书深刻期不刓。
至今父老见必拜,尚馀堕泪碑斓斑。
争摹墨本走四海,购求不惜千金殚。
挂之虚堂拂尘壁,凛然六月阴风寒。
岂惟贼臣敛衽避,厉鬼不得神其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理解诗词内容,又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进行分析,还要结合注释和译文,这样能更好的把握诗意。
“鲁公虹气胸中蟠,发为心画妙笔端”,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造诣非常高,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刚健有力、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鲁公”是对他的尊称。这里指颜真卿。诗的前两句写他的书法艺术造诣非常高,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刚健有力、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严如礼乐陈太庙,肃若朝会罗千官”,诗中的“严”“肃”都是形容颜真卿书法的特点。这里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庄严而雄伟,有如古代帝王祭祀祖先时的礼仪仪式,严肃整齐。
“想见诮杞叱希烈,不忧米罄无晨餐”,颜真卿在唐肃宗时期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抚州司马,他在那里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吃不饱饭,但是他从不怨恨朝廷,而是以国事为己任,为国家效力。“诮杞”是指唐朝权贵,“希烈”是叛将李希烈。这里指颜真卿不怕遭受权贵们的诽谤、迫害,仍然忠于职守,为国家效力。
“曩凭熊轼守此土,浮屠受戒升高坛”,“熊轼”是指古代的一种官位,“浮屠”是指佛教徒。这里指颜真卿曾担任过抚州的官职。“浮屠”在这里借指佛教徒。这里指颜真卿曾经在抚州这个地方管理过佛教徒们。
“手磨苍珉纪岁月,大书深刻期不刓”,颜真卿在抚州的时候,曾经用石头刻字来记录历史事件。这里指颜真卿曾经用石头刻字来记录历史事件。
“至今父老见必拜,尚馀堕泪碑斓斑”,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被人们传颂不已。这里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崇敬。
“争摹墨本走四海,购求不惜千金殚”,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流传到海外各国,被人们争相摹仿。这里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流传到海外各国,被人们争相摹仿。
“挂之虚堂拂尘壁,凛然六月阴风寒”,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挂在家里,供人瞻仰。这里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挂在家里的墙上,供人瞻仰。
“岂惟贼臣敛衽避,厉鬼不得神其奸”,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震慑着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这里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让心怀鬼胎的人感到害怕,不敢胡作非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颜真卿的风采,赞扬他忠心报国、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首联先从书法艺术上赞扬颜真卿。诗人首先点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造诣高超,然后进一步指出他的书法气势磅礴、刚健有力、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鲁公”是对他尊称。这里指的是颜真卿。
第二联进一步写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造诣高超。诗中的“严”“肃”都是形容字迹的特点。这里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庄严而雄伟,有如古代帝王祭祀祖先时的礼仪仪式,严肃整齐。
第三联再从书法艺术上称赞颜真卿。这里指的是他在唐肃宗时期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抚州司马,他在那里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吃不饱饭,但是他从不怨恨朝廷,而是以国事为己任,为国家效力。“诮”是责骂的意思。这里指颜真卿不怕遭受权贵们的诽谤、迫害,仍然忠于职守,为国家效力。
第四联写颜真卿的事迹。诗人说:我想象一下当年颜真卿担任抚州司马的日子,曾经凭借官衔治理地方,他曾经亲自登临城墙,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事啊!
第五联写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这里指颜真卿曾经用石头刻字来记录历史事件。
第六联写人们对颜真卿的尊敬之情。诗中写道:今天看到这个书法碑石的人,都会向颜真卿鞠躬致敬。
第七联再从书法艺术上称赞颜真卿。这里指颜真卿曾经在抚州这个地方管理过佛教徒们。这里的佛教徒们,指的是当时在抚州居住的和尚和尼姑等宗教人士。这里借指佛教徒。
第八联写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颂。诗中写道:如今这些珍贵的字迹,仍被后人珍藏,并且世代相传,不断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喜爱。
第九联写人们对颜真卿的敬仰之情。诗中写道:人们都争相摹仿他的作品,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也不肯罢休。
第十联写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流芳百世。诗中写道:现在人们把这幅字挂在家里,供人瞻仰。这里的“今人”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
第十一联最后点出主题。诗人赞叹道: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那些怀有二心的人惧怕颜真卿的威名,才不敢胡作非为吗?意思是说,颜真卿的崇高威望足以使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闻风丧胆,不敢胡作非为。
这首诗歌颂了颜真卿的高尚品质和他杰出的文学成就,表达了诗人对颜真卿的崇敬和景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希望像颜真卿一样忠心报国、敢于斗争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