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鹗立横清秋,真气端能回万牛。
平生作郡有老手,退食燕寝清香浮。
鞭笞得名亦不恶,一官何足偿百忧。
岂如清净政不挠,男耕女桑民力优。
小人琐琐不足录,恶诗蒙公三过读。
自闻归棹理江干,北望伤怀何刺促。
胡不强为此邦留,悬知季月当泛菊。
愿言他日持节来,一洗苍生愁万斛。
【注释】
1、清秋:指深秋,秋天。2、真气端能回万牛:形容狄朝议的正气凛然,足以使万人折服。3、平生:一生,此代指诗人自己。4、老手:指治理地方有经验、有方法的人。5、鞭笞得名:指因办事得当而获得名声。6、百忧:各种忧虑。7、一官何足偿百忧:意思是说,做一个小官,哪能抵得上千头万绪的忧愁。8、清净政不挠:指政治清明,不受到外界干扰。9、男耕女桑民力优: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兴旺。10、小人琐琐:对人卑下、庸俗。11、恶诗:坏诗,不好的诗。12、蒙公三过读:即“三读其文”,是古代一种读书方法,指反复推敲的意思。13、自闻归棹理江干:听到你回来要处理江上的事务了。14、季月:农历四、五月间。15、泛菊:赏花饮酒,泛指游览赏玩。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贤者归隐后的闲适生活和对时政的深切忧虑。全诗以赞美的口吻描述了狄朝议的高尚品德和政绩,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期待。
首句“狄公鹗立横清秋”,描绘了狄朝议的形象:威严而不失温和,如大雁南飞般坚定。接着“真气端能回万牛”,赞美他的正气凛然,足以令万人折服。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狄朝议的敬仰之情。
次句“平生作郡有老手”,称赞他治理地方有经验、有能力。这里的“老手”指的是他在治理地方时的娴熟技巧和丰富经验。
第三句“退食燕寝清香浮”,描绘了他回家后的宁静生活,家中充满了书香气息。这里的“清风浮”形象地描述了家中的雅致氛围。
第四句“鞭笞得名亦不恶”,表示即使因办事得当而获得名声,也无所谓,因为这只是一时之荣,真正的价值在于为民造福。这里强调了狄朝议的谦逊和无私精神。
第五句“一官何足偿百忧”,表明一个小官怎么能承担起千头万绪的忧愁呢?这句话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第六句“岂如清净政不挠”,与前一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清明、不受外界干扰的期望。这里的“清净”指的是政治清明,没有官场腐败和腐败现象。
接下来两句“男耕女桑民力优”,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兴旺的景象,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赞美和关心。这里的“优”指的是优越、繁荣。
第七句“小人琐琐不足录”,表达了对那些卑下、庸俗之人的鄙视和不屑。这里的“小人”指的是这些人,他们的行为举止低下,不值得记录或提及。
第八句“恶诗蒙公三读”,描绘了狄朝议对诗歌的态度,表示他非常珍视自己的作品,甚至多次阅读修改。这里的“恶诗”指的是不好的作品,而“蒙公三读”则表示他对待诗歌的严谨态度和对文学的热爱。
最后两句“自闻归棹理江干,北望伤怀何刺促”,表达了作者听闻狄朝议要回到故乡处理江上事务后,感到悲伤和焦虑的心情。这里的“刺促”指的是急促、紧迫。
第九句“胡不强为此邦留”,表示作者希望狄朝议能够留在这个国度,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里的“胡”是反问的语气词,表示为什么不能如此呢?
第十句“悬知季月当泛菊”,推测狄朝议在九月将举行菊花宴,表达对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这里的“季月”指的是九月,而菊花宴是古人的一种雅集活动。
第十一句“愿言他日持节来,一洗苍生愁万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这里的“一洗苍生愁万斛”意味着希望能够通过狄朝议的努力,消除国家的忧愁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