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纷纷何足却,尔曹百辈吾能著。
虽同一床各做梦,政恐不妨人作乐。
俗客自与此君疏,竹洞何曾有关钥。
但邀明月对君饮,莫管门前可罗雀。
题许邦基却俗轩诗
谢逸宋代诗人,诗词赏析与创作背景研究
- 诗词原文
流俗纷纷何足却,尔曹百辈吾能著。
虽同一床各做梦,政恐不妨人作乐。
俗客自与此君疏,竹洞何曾有关钥。
但邀明月对君饮,莫管门前可罗雀。
-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 流俗纷纷:指世间纷扰喧嚣的世俗之人。
- 尔曹百辈:你们这些众多的人。
- 吾能著:我可以有所成就。
- 同一床:同床共枕,比喻彼此亲近或关系密切。
- 做梦:比喻各自有不同的追求和想法。
- 政恐:恐怕。
- 不妨:不受妨碍。
- 罗雀:使鸟不停留,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 译文:
世俗纷纷扰扰,何足挂齿?你我都是众多人中的一员,我能有所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我们身处同一房间,各自梦想着各自的未来,但我们不会妨碍他人的欢乐。世俗之客与我疏远,竹洞里没有锁也没有钥匙,我们无需担心会有什么阻碍。只需邀请明月陪伴,不必担心门外会有许多乌鸦在盘旋。
- 诗句解析
- “流俗纷纷何足却”: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看法,认为那些纷扰喧嚣的世俗之人不值得理会,他们的存在并不影响诗人的成就。
- “尔曹百辈吾能著”:这句则强调了诗人的自信和决心,认为自己能够有所成就,不会被世俗所束缚。
- “虽同一床各做梦”:这句描绘了诗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之处,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 “政恐不妨人作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的担忧,害怕他们会影响到自己的快乐和成就。
- “俗客自与此君疏”:这句揭示了诗人与世俗之人之间的关系,表明诗人与世俗之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 “竹洞何曾有关钥”:这句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不受外界干扰。
- “但邀明月对君饮”:这句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他喜欢邀请明月陪伴自己饮酒。
- “莫管门前可罗雀”:这句则是诗人对世俗之人的一种调侃,表示即使门前无人前来,也不会感到失落或寂寞。
- 赏析
-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 诗人通过对“流俗纷纷”、“尔曹百辈”、“竹洞关钥”等意象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自主的形象。
-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性和才华,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 创作背景
- 此诗的创作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当时诗人已经去世多年,因此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然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态度是淡然处之,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向上。这种风格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流行,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
- 名家点评
- 清代学者纪昀曾评价此诗为“清丽自然之作”,认为其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他还特别提到:“竹洞关钥”一句,认为这一句构思巧妙,将竹洞与关钥相结合,既形象又富有想象力。
- 轶事典故
- 此诗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例如,诗中提到“竹洞关钥”,可能是指诗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如竹林深处,找到了一处可以独自静心的空间,就像竹洞一样,没有世俗的干扰。而“关钥”则可能是诗人对于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追求的象征。
- 作品赏析
- 《题许邦基却俗轩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