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
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
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
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班。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砚的诗,诗人借砚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长安新砚石同坚”,写新砚之质坚硬;“不待书求遂许颁”,写新砚之用;“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写新砚之形;“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写新砚之状;“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班”。

【答案】

译文:

长安新出的砚台石头质地坚硬,不用写信就把它颁给臣下。这难道一定比魏代的砚台好吗?强行把铜雀山的砚台运到京城。寒气舒展就像舒展着云叶,清冷的水珠沾湿了砚台的边沿,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早早地把它密封起来放在书案上,向君王禀告,这是一支用湘竹制成的笔。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砚的诗,诗人借砚来抒写自己的感慨。“长安新砚石同坚”,写新砚之质坚硬;“不待书求遂许颁”,写新砚之用。这两句一开头就点明新砚,为全诗定调,为后文的描写作铺垫。接下来“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写新砚之形。“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一句中,“岂必”与“强推”,都是反诘语,意在强调自己的看法。“铜雀”句中的“魏人”即指魏晋以来的文人。魏晋以来的文人,大多喜欢收藏古旧的东西。而新砚的制作,却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矿物中提取出来的结晶体。因此,它自然更具有时代性,更能显示它的优越性。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自得,相反却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认为魏人之所以能战胜近世文人,就在于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利用新的材料。“魏人胜近世”一句,正是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体现。“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这两句写新砚之状。“寒煤”“清露”都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新砚的质地、色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末联“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班”,更是将新砚写得有情有义。这里以书信作为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早与封题寄书案”,是说将这块新砚郑重地封好,然后寄给友人。“报君”句,则是说新砚如同湘竹一样坚韧,它虽然被埋藏在地下,但它的精神仍然会永远存在。诗人以“报君”二字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自己高洁品格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