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寺相从不出门,绕城空复记名园。
程文堆案晨兴早,竹簟连床夜雨喧。
归路逢僧暂容与,登山无力强扳援。
遥知别后都如梦,赖有君诗一一存。

【解析】

1.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87年。壬子:即壬子年,为宋朝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时作者年三十四,在洛阳考中进士。八月:是说考试的开始时间。于:到。洛阳:古都名,今河南省洛阳市。妙觉寺:位于洛阳市西,为著名佛教寺院。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考试结束后从洛阳出发经过嵩山、少室山,到达许昌,途中写了二十六首诗。许州:指河南许昌,当时是北宋都城,作者曾在此任官。留别:告别。顿主簿:暂住。顿,停留。

2.洛寺相从不出门:洛寺,洛京寺庙,即洛阳。相从,跟随。不出门,没有出过门,指未出仕。绕城:环绕城池,指京城。空复:白白地。记:记住。名园:有名的园林。程文:科举考试的文章。堆案:堆在案上。晨兴:早起。竹簟(diàn):竹制的有花纹的席子,用来乘凉。连床:连着睡在一张床上。夜雨喧:夜晚下雨声嘈杂。

3.归路:回家的路。逢僧:遇见和尚。暂容与:暂且宽待一下。强扳援:勉强拉一把。登山无力:走山路感到疲倦。

4.遥知:远在天边知道。别后:离别之后。都如梦:都像梦境一样。赖有:幸亏有。君诗:你的诗。一一存:全都保留下来了。

【答案】

译文:

在洛阳考试举人并返回的路上途经嵩山、少山,到达许昌,一路上写了二十六首诗。我因未能出仕而一直未走出家门,只是围绕着京城的洛阳和名园游玩。早晨起床写作科举考试的文章,晚上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入睡。回到家时,遇见了一位和尚,他让我暂时宽慰一下,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他继续赶路。走山路时感觉非常疲劳,只能勉强拉一把。远远知道离别之后,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幸好我的诗都保存了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熙宁九年八月。此诗以旅途见闻为题材,通过写沿途所见所感,表现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诗人的豪放不羁和高洁傲岸的性格特征。全诗语言通俗流畅,情感真挚自然,风格清新隽永。

首联“洛寺相从不出门,绕城空复记名园”,开篇点明地点,洛阳洛京寺庙,即洛阳;接着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志向,即不愿出仕做官,只愿意在京城里游玩。“绕城”句,表明自己一直未出仕做官,只是围绕着京城的洛阳游玩。“空复”句,表明自己一直未曾去过京城以外的名园游玩,也从未去过其他的地方游玩。

颔联“程文堆案晨兴早,竹簟连床夜雨喧”,写自己早上起来准备考试文章,晚上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入睡。“堆案”句,描绘自己早起准备考试文章的场景;“竹簟”句,描写自己晚上睡觉时的情景。两句诗将诗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归路逢僧暂容与,登山无力强扳援”,描绘了自己在路上遇到的一个和尚,他让诗人暂时宽慰一下自己;但最终不得不离开他继续赶路。“登”字,表现了诗人走山路时的感觉;“无力”句,表现了诗人走山路时的疲惫。这两句诗将诗人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遥知别后都如梦,赖有君诗一一存”是全诗的结语,诗人在最后用一句“赖有君诗一一存”来表达自己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城市,但只要他的诗还留在我的身边,我就会永远怀念他。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隽永,情感真挚自然,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