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明日是,三千里外未归人。
酒篘泉涌如迎节,诗句云生喜见春。
贺客不来知我病,邻家窃语笑吾真。
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

【注释】

除日:旧时年终岁末,设宴庆祝的节日。二首:这是作者在元和七年(812)除夕作的两首诗,题为“除日”。

七十四年:作者生年为公元765年,到元和七年共七十四年。明年即公元820年。明日是:明天就是除夕。

三千里外:远在他乡。未归人:没有回家的人。

酒篘泉涌如迎节:指诗人家中有美酒,如同泉水般涌出,就像迎接新年一样喜庆。篘同“酿”,指酿造的美酒。

诗句云生喜见春:指诗人饮酒吟诗,心情非常高兴,好像春天到了一样。

贺客不来知我病:意思是说,因为自己生病了不能招待客人,所以没有贺客到来。

邻家窃语笑吾真:意思是说我真是个病人,邻居们却窃笑我的不修边幅。

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我只是个病人,就认为我是懒散无能。实际上我也能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直到老死为止。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政治家,因常称自己为“乐天先生”。燕坐:坐着读书。毕:尽,完毕。

赏析:

《除日二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元夕(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长安(今西安)所作。这两首诗,写诗人在病中过除夕的情景。第一首,前四句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因身体欠安,不能与亲朋欢会,因而感慨万分;后四句写他以酒助兴,吟诵新诗,心情舒畅,好像又回到了初春时节。第二首,前八句写诗人因久病不愈,故不能接待贺客,而感到遗憾;后四句则表现了他那种旷达的胸怀。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此时白居易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由于长期过着清贫的生活,加之年迈多病,因此,对人生世事已不再关心;而只专注于自己的著述文章,希望以此终老。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思想感情支配下写成的。

诗的前半部分着重写除夕夜的情景。除夕之夜,本应是家人团聚欢乐的时候,可是作者却因病不能与亲朋好友相聚。“除日”二字点明题意,说明这是作者在除夕的第二天写的诗,也就是他在除夕之夜所度过的这个日子。“七十四年明日是”,言自己今年已是七十六岁,明天就是除夕了,时间过得真快!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反而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三千里外未归人”,是说虽然身在长安,但家乡遥远,亲人还在家乡,未能归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酒篘泉涌如迎节”,用泉水像迎接新春那样涌流来比喻美酒,写出了作者家宴上的喜悦之情。“诗句云生喜见春”,这句是说自己吟诗作赋,心情非常舒畅,好像看到了春天的到来。

中间四句写除夕之夜的孤独无伴。“贺客不来知我病”,是自己生病了,不能接待亲友,所以没有贺客前来拜访。“邻家窃语笑吾真”,是因为自己因病卧床不起,邻居们见了不免窃笑着。这里的“窃语”、“笑”都是邻居对自己的一种嘲讽。“时人莫作乐天看”,“乐天”指白居易,这里暗含着对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逍遥自在的无奈。而“燕坐端能毕此身”,则是说自己虽然卧病在床,但还能专心致志地读书写作,完成自己的学业和著作,这就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时人莫作乐天看”,是说自己虽然身体欠佳,不能像白居易那样“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但自己仍然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创作,直至生命的尽头。“燕坐”两句,是说自己虽不能“随遇而安”,但却能“尽意而成文”(尽心尽力地完成学业和作品)。“毕”同“竟”,“尽”同“竭”。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情真意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将个人遭遇同古代名人相比拟,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