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少犹藏薄雾中,前山迤逦夕阳红。
高楼一闭三十日,遥忆岩头种药翁。

熙宁壬子八月,在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

注释:这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于洛阳妙觉寺参加科举考试后所作的一首五律。

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

嵩少犹藏薄雾中,前山迤逦夕阳红。

高楼一闭三十日,遥忆岩头种药翁。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洛阳试院楼上观赏新晴景色时,想起了隐居在嵩少的隐士,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无奈。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于洛阳妙觉寺参加科举考试后所作的一首五律。诗的首句“嵩少犹藏薄雾中”,描绘了嵩少山依然隐藏在薄雾之中的情景,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接着,“前山迤逦夕阳红”则描绘了夕阳下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那渐渐消失的薄雾,给人一种宽广而深远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嵩少山的描绘,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广阔的氛围。

第三句“高楼一闭三十日”,则是写诗人因为应试而不得不暂时离开这座高楼,独自一人在楼上度过漫长的三十天。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应试生活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于这种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隐者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遥忆岩头种药翁”,则是写诗人在高楼闭关期间,思念那位隐居在嵩少山中的隐士。通过这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这位隐者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的画卷。它既有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又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对嵩少山的描绘和对隐士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于隐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和对于隐者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