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
小有清灵今尚在,俗缘深重奈成魔。

诗名《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其五登嵩山十首之十启母石》的作者是苏轼,创作于宋朝。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

  • 诗句原文
    天坛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
    小有清灵今尚在,俗缘深重奈成魔。

  • 关键词解释

  1. 天坛王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宗教建筑或道教宫观。
  2. 北侵河:表示地理位置的接近或影响。
  3. 嵩丘:指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4. 小有清灵:形容虽然生活简朴但心灵清明。
  5. 俗缘深重:形容受到世俗欲望的影响很深。
  6. 奈成魔:无法摆脱世俗欲望的束缚。
  • 诗句翻译
  1. 天坛和王屋山的北部侵入了黄河,它们的地势高出嵩山山丘一倍多。
  2. 虽然现在仍然保有清高的灵性,但由于被世俗欲望所困扰,最终变得像魔鬼一样。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欲望的无奈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诗中“嵩丘”是中国文化中的五岳之首,象征着高尚和纯净;而“天坛王屋”则代表世俗的权力和地位。诗人通过对比两者,表达了即使在世俗环境中,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最后两句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欲望如何使人堕落,即使是拥有清灵的人也不例外。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独特风格。

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文人的艺术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