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
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
这首诗是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的,他们共同描绘翠石古木和老僧,名为“憩寂图”。在画的后面,东坡题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画的赏析。
子瞻(苏轼)与李公麟宣德共画翠石古木老僧谓之憩寂图题其后
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
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
注释:
- 子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 李公麟:宋代著名画家,与苏轼关系密切。
- 宣德:明朝时期的一个年号。
- 憩寂图:指画中的山水画。
- 东坡:指苏轼,因为他的字叫子瞻。
- 苍苍:形容石头的颜色。
- 留取:留下。
- 长松:常青的树,这里指松树。
- 伯时: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用来形容时间,暗示等待的时间很长。
- 两人:指苏轼和李公麟。
- 嫌未足:不满意,觉得不够。
- 杜陵: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乡,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南。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一幅画作《憩寂图》后所题的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
首句”东坡自作苍苍石”,表达了苏轼自己创作出的苍凉巨石的形象,同时也隐喻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这里的”自作”二字,强调了创作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第二句”留取长松待伯时”,则是说留下了松树,期待有合适的时机再进行创作或者等待机会的到来。这里的”伯时”,指的是适当的时间或条件。
第三句”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表示虽然已经有足够的元素(如松树、石等),但仍然觉得还不足,因此又收集了杜甫的诗句来完善画面。这句也体现了苏轼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和艺术创造的思考。苏轼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都深深地体现在这首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