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处,寒夜冷无火。
老来百事慵,炙背但空坐。
眼昏愁细书,把卷惟恐卧。
寒衣补故褐,家酿熟新糯。
微微窗影斜,暧暧云阴过。
昏然偶成寐,鼻息已无奈。
儿童更笑呼,书册正前堕。
衰懒今自由,不复问冬课。

【注释】

1.和王适炙背读书:指冬天取暖时,用火烤着书页来阅读。

2.少年读书处:指年轻时读书的地方。

3.寒夜冷无火:形容冬夜寒冷,没有取暖的火。

4.老来百事慵:指年纪大了,什么事情都懒得做。

5.炙背但空坐:指坐在火上烤着后背,但什么也没做成。

6.眼昏愁细书:指眼睛因长时间看书而感到疲劳,看不清细节。

7.把卷惟恐卧:指担心睡觉,害怕放下书卷。

8.家酿熟新糯:指家里酿造的米酒已经熟透了。

9.窗影斜:窗外的影子斜斜地照进屋内。

10.暧暧云阴过:窗外的云影渐渐飘过去。

11.昏然偶成寐:偶尔因为疲倦而睡着。

12.鼻息已无奈:呼吸变得微弱,几乎听不清。

13.儿童更笑呼:孩子们笑着叫唤他。

14.衰懒今自由:现在懒得去管闲事。

15.不复问冬课:不再去管冬天的课程。

【赏析】

这首七绝写一个年老体衰者在寒冬中读书取暖的情形。诗从“少年”开始到“今自由”,叙述了这位老人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到晚年的读书情况和心境变化。诗中以“炙背读书”这一独特视角描绘出一个饱经沧桑、心灰意冷的老人形象。全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诗。

第一句“少年读书处,寒夜冷无火”,点出这是一位年青时代的读书人,那时读书需要火炉,但寒夜里找不到火源,所以只能忍受严寒的读书环境。

第二句“老来百事慵,炙背但空坐”,说明到了老年,什么都不愿意做,只是坐在火边烤着背,消磨时间。

第三句“眼昏愁细书”,表明因为长时间的读书,眼睛看不清楚,心中也感到忧郁。

第四句“把卷惟恐卧”,进一步描绘出老人读书时的紧张状态,生怕自己会睡过去。

第五句“寒衣补故褐”,写出了老人为了保暖,不得不穿得比较厚重。

第六句“家酿熟新糯”,则描写了老人在家里酿酒,准备过年的情景。

第七句“微微窗影斜,暧暧云阴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窗户上的光影斜斜地洒进屋里,天空中的云彩慢慢散去。

第八句“昏然偶成寐,鼻息已无奈”,描绘出老人偶尔因为疲惫而睡着,呼吸变得微弱,几乎听不见声音的情景。

第九句“儿童更笑呼,书册正前堕”,描述孩子们看到老人睡着,忍不住嘲笑他,并把书从他的前面推下来。

第十句“衰懒今自由,不复问冬课”,最后一句表达了老人对于世俗事务的厌倦和放弃,他现在只想享受自己的悠闲生活,不再去关心其他的事情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