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更几姓,到处有残碑。
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龟。
安排壮亭榭,收拾费金赀。
岣嵝何须到,韩公浪自悲。

【译文】

中隐堂诗,并叙

都城更几姓,到处有残碑。

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龟。

安排壮亭榭,收拾费金赀。

岣嵝何须到,韩公浪自悲。

【注释】

(1)“中隐堂诗”:指杜甫写的《中隐堂记》。

(2)“更”字下省“数”字,意谓历朝都换了几代了。“几姓”:几代人,多代人。

(3)“到处”二句:《太平寰宇记》载,湖南岳州湘阴县有石碑,刻有“湘阴故郡”四字。“残碑”即是指湘阴的残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湘阴这个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残破不全的石碑,它们记录着历代王朝的兴废史。

(4)“古隧”两句:据《水经注》记载,洞庭湖中有一座山叫“南岳”。相传舜葬于此,山上建有庙宇,称为“南岳庙”。这里指的可能就是这座庙。《史记·五帝本纪》载,大禹曾治水于南岳,因此,后人将此山命名为“南岳”,并修建庙宇。“蝌蚪”(kē duǒ): 形似蛙的一种动物,俗称蛤蟆或青蛙。

(5)“崩崖”二句:意思是说,山崩地裂,露出了龟的脊背。传说古代有一只龟,能背负五岳,死后化作山峰。“伏龟”即指的是这种龟。

(6)“安排”二句:意谓建造了许多壮丽的亭台楼阁。“壮亭榭”:指建筑宏伟的亭台楼阁。“金赀”:指耗费了大量的资财和人力。这句意为花费了大量钱财建造了亭台楼阁。

(7)“岣嵝”二句:意思是说,不必到岣嵝山去寻找屈原的身影了。“峋嵝”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南郊。《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遭谗被逐后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纪念他而在这里建立了祠堂。“韩公”:指唐代著名诗人韩愈。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中隐堂诗《中隐堂记》的序文。它首先指出唐都长安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如今到处可见残破的石碑。然后追溯历史变迁,从南岳庙说起,说到舜葬南岳的传说,再写到大禹治水的典故,最后以屈原投江殉国的故事作为结尾。全诗语言简练,结构紧凑,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