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记梦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注释:
- 圆间有物:指月亮在天上的圆形状。
- 物间空:指月亮和星星之间的空隙。
- 岂有圆空:难道有圆空(即月亮)进入井中吗?
- 不信:不相信。
- 天形真个样:真实的天的形状。
- 故应:因此应当。
- 眼力:观察事物的能力。
- 自先穷:自己首先看穿、理解。
- 连环已解:比喻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 神手:形容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超巧妙。
- 万窍犹号:形容问题很复杂,需要进一步探索。
-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
- 公公:对老人的敬称。
- 大笑:表示非常高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记梦诗,诗人通过梦境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首句“圆间有物物间空”,描绘了月亮在天空中的形状和位置。圆间有物,意味着月亮在天空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物间空则表明月亮与其他星星之间存在空隙。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空景象。
第二句“岂有圆空入井中”,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有圆空(即月亮)能够进入井中吗?这里的“岂”字表示反问,加强了诗句的疑问语气,使读者产生了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某些现象的不解和困惑。
第三句“不信天形真个样”,诗人回应了前两句的问题,表示不相信真实的天的形状。这里的“真个”是口语化的表达,强调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怀疑态度。他不愿意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试图通过观察来寻找真相。
第四句“故应眼力自先穷”,诗人进一步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才能逐渐理解事物的真相。这里的“自先穷”是指先要看清、弄明白,而不是盲目接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第五句“连环已解如神手”,诗人用来形容问题的解决方式。这里比喻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一位神手一样高超巧妙,让人不禁佩服。这体现了诗人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信。
第六句“万窍犹号未济风”,诗人用来形容问题仍然复杂,有待进一步探索。这里的“犹号”指声音还在回响,表示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未济”则是指没有完成,表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问题的清醒认识。
第七句“稽首问公公大大笑”,诗人以恭敬的态度向公公提问。这里的“稽首”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动作,表示尊敬。而“大笑”则表达了公公对于诗人问题的满意回答,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愉快的气氛。
最后一句“本来谁碍更求通”,诗人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他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了解和探索,而不是受到任何外界的阻碍。这里的“本来”表示事情的真实情况,而“更求通”则表示继续寻求答案的意愿。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的描述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