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磬分均上下堂,游鱼舞兽自奔忙。
朱弦初识孤桐韵,玉琯犹闻秬黍香。
万事今方咨伯始,一斑亦我愧真长。
此生会见三雍就,无复寥寥叹未央。

范景仁和赐酒烛诗复次韵谢之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六

笙磬分均上下堂,游鱼舞兽自奔忙。

朱弦初识孤桐韵,玉琯犹闻秬黍香。

万事今方咨伯始,一斑亦我愧真长。

此生会见三雍就,无复寥寥叹未央。

注释解释:

笙和磬都是古代的吹奏乐器,笙音高而清亮,磬声大而沉重,两者相合,能发出美妙的音响。

游鱼舞兽出自《庄子·外物》:“宋元君见卫相子而美之,问其故,曰:‘吾望其状,皆有所欲;顾其须,皆有所梦。朝受而夕遗之,特鸡之鸣、犬之吠而已;苟善舞者,又常以悲管之声亲而哀之,是新鬼故鬼,往来于其间也。’”这里借喻范景仁的诗文如音乐中的游鱼舞兽,充满生机与活力。

“孤桐”即桐丝,用桐木制作。

“玉琯”,玉制的钟。相传周武王时有玉制钟,用以击鼓。“秬黍香”指古代祭祀用的粮食,黍为黑色,所以称“秬黍”。这里借喻范景仁的诗文如同祭器中的玉琮,散发着香气。

“三雍”“二帝”,即太室、太溵、南郊。三雍指周文王、周公、孔子,二帝指伏羲、燧人。这里指范景仁的诗文如古代帝王的庙宇,庄严宏伟。

“咨”,咨询、商讨。“伯始”,指汉文帝。汉文帝好文学,曾召司马迁等撰写《史记》。这里比喻范景仁的诗文值得人们共同商讨。

“真长”,指东汉张衡。《东京赋》说:“方征东之妙术,乃卓文之绝唱。”这里用张衡来比喻范景仁的诗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范景仁受到范缜的《神灭论》一文后所写的一首酬答诗。他首先赞美了范缜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些新颖的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然后,他又对范缜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像音乐一样,既有节奏又有韵律。最后,他赞扬了范缜的诗文,认为它们如同古代帝王的庙宇,庄严宏伟,值得人们共同商讨。

范缜的《神灭论》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在论述人的生死问题的同时,还涉及到了佛教、道教的一些理论,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范缜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有人则认为它是一种迷信思想。然而,无论如何,范缜的这篇文章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