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
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
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
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

【注释】

彭城:古郡名,在今江苏徐州一带。黄楼(wáng lóu):即黄楼台,在今江苏南京西南的清凉山之巅。定国:指苏轼的好友范镇。宋:这里指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任翰林学士承旨时所作的诗《九日次韵王巩》。长房:指陶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自号五柳先生。臞仙:指晋代人张华,字茂先,曾隐居于华山,以瘦为美。后因称志行高洁之士为“臞仙”。刘公戏马年:汉景帝元年(前156),汉武帝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群臣皆着节色衣和黄金冠,以示庆贺。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武帝命其与群臣共同赋诗助兴。司马相如作赋时,卓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就饮酒作乐。刘公,指司马相如。玉山:指东方朔的山名。他曾任皇帝近臣,故称玉山人。王郎:指王巩。九首:指王巩的《九日和苏子瞻见访》诗。千首:指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王巩的酬答。王巩曾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九月重游彭城,与苏轼同登黄楼,共赋《九日次韵王巩》。时隔十五载,苏轼又与王巩相遇,遂作此诗以赠。全诗抒发作者的友情、感慨和抱负。

起二句点明时间地点,交待两人相逢的缘由。

三、四句写两人当年欢聚的情景。陶潜有隐士之志,而张华则隐居不仕。苏轼用典是为了突出自己虽居庙堂之高而志在江湖之远,与两位隐逸者相比,自己更显得豪迈洒脱。

五、六句写两人当年赋诗之事。汉武帝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群臣皆着节色服,并头戴黄金冠,以示庆祝。司马相如为此作《上林赋》,并请天子赐宴。席间,王吉献歌,公孙弘唱曲,司马相如弹琴。三人一唱一和,引得满堂喝彩。苏轼用典是为了说明自己在皇上面前也敢放言高论,并表示自己愿效法司马相如那样善于应对皇上。

七、八句写两人当年赋诗之事。王巩是位有才情的官员,他的《九日和苏子瞻见访》诗中说:“秋光入新菊,佳气生清樽。”可见他与苏轼关系亲密,经常一起饮酒赋诗。而苏轼则说:“王郎已老成,见恒河性故依然”,意即王巩虽然年老,但仍不失当年的风度和情趣。

末两句写两人当年赋诗之事。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是侍中,常与皇帝一起赋诗;而张衡则是司隶校尉,常常随从皇帝巡视京城。二人都是天子近臣,但他们都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苏轼借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虽然位居庙堂之上,但却志趣高雅,不卑不亢,与司马相如、张衡一样。

全诗语言平易通俗,风格清新俊朗,充分地体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