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
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
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
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刚。
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
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
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
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
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刚。
诗句解析与翻译
壁立孤峰倚砚长:描述了山峰如同笔直的笔触一般屹立在砚台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共疑沉水得顽苍:表达了对于山石坚硬如铁、历经岁月依然不屈的赞叹。
欲随楚客纫兰佩:借用古代楚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形容想要像屈原一样佩戴着兰花佩饰,象征高洁的志向。
谁信吴儿是木肠:以《庄子》中的“吴人”为例,比喻那些看似平凡却拥有非凡力量的人。这里可能暗指坚韧或不易被外界所动摇的品质。
山下曾逢化松石:描述了在山下遇见了化为石头的松树,暗示自然景观的变幻无常。
玉中还有辟邪香:借用玉石辟邪的象征意义,比喻内在品质的力量胜过外表的装饰。
早知百和俱灰烬: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即使是最美好的事物最终也可能化为虚无。
未信人言弱胜刚:强调了坚定意志和坚强性格的重要性,即使面对他人的质疑,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苏轼作为文人的豁达胸襟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表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此外,诗中的对比手法——如“壁立孤峰”与“共疑沉水”,以及“山下曾逢化松石”与“玉中还有辟邪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更使得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整体而言,这首诗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魅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