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
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诗句原文及翻译:

次周焘韵,并叙

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

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译文:

在寂静的角落中,我的眼睛仿佛能透视到世间的一切,如同画家用丹青描绘出万物的生机。当雨滴落下时,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水滴,而是带着天空的清新气息降临人间。然而,我深知这一切不过是自然界的循环,因此我不会为此感到惊奇或赞叹。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艺术在于能够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解释:

  1. 道眼:
  • 道家哲学中的“道”,即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原理。在这里,“道眼”指的是具有深邃洞察力的眼光,能够洞察一切,辨别真假的能力。
  1. 丹青:
  • 古代绘画的一种技法,通过研磨天然颜料在纸上进行绘画,使画作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在此处,“丹青”代表绘画艺术,象征着对世界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1. 寂处:
  • 安静的地方,通常指远离尘嚣的清静之地。在诗中,“寂处”象征一种心灵的宁静,也是诗人寻找灵感、感受自然之美的理想场所。
  1. 两般声:
  • 这里指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指雨水从天而降的声音,另一种可能是诗人内心对声音的不同感受。诗人表达了他对于声音多样性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
  1. 元祐六年:
  • 这是苏轼被贬至杭州时的年份,同时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虽然生活困苦,但仍然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1. 激水:
  • 激水是一种从高处跌落的水,冲击力很大,溅起的水花四溅,非常壮观。苏轼在游历天竺(今杭州灵隐寺旁)观看激水时,被其壮丽景象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次周焘韵,并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道眼”、“丹青”、“寂处”等意象的使用,展现了他对艺术和自然的独到理解。同时,通过对比雨与水的形态和声音,诗人揭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此外,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艺术的热爱,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