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欲寻遗迹强沾裳,本自无生可得亡。” 这里的诗句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无常和历史遗迹追寻的感慨。在苏轼的笔下,即使是最执着地追寻,也难以触及那些历史的尘埃。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一切事物,无论多么努力去追寻,终究会归于虚无。这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批判。这种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
“今夜生公讲堂月,满庭依旧冷如霜。”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画面:夜晚的生公讲堂上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月光洒在庭院中,给这冷清的场景增添了几分凄凉之美。这里的“冷如霜”不仅形容了天气的寒冷,更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苏轼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知识和真理深沉的敬畏之情。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此句表达了苏轼对生死循环的理解和感慨。他认为,无论是生与死,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就像臂部的屈伸一样,无需过于悲伤或畏惧。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苏轼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他以“情钟我辈一酸辛”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更是苏轼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还可以深入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