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景帘栊静,薰风草木酣。
谁知恭俭德,彩缕出亲蚕。

诗的原文如下:

午景帘栊静,薰风草木酣。

谁知恭俭德,彩缕出亲蚕。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翻译和赏析:

诗句翻译

  1. 午景帘栊静
  • “午景”指的是中午时分,阳光照射下的景色。在这里,它可能意味着一个宁静和谐的时刻,与“帘栊”(即窗格)结合,传达了一种室内安静、平和的氛围。
  • “静”字描述了这种宁静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停滞,可能是在享受一种难得的闲暇或沉思。
  1. 薰风草木酣
  • “薰风”通常指的是温暖的南风,给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
  • “草木酣”(酣,意为沉醉)描绘了一种植物在暖风中生长得非常茂盛、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草木酣”也象征着自然界的繁荣和生命的旺盛。
  1. 谁知恭俭德
  • “谁知”表达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惊讶或疑问,询问别人是否能够理解或领会其中所表达的美德。
  • “恭俭德”指的是谦逊而节俭的品质,这是一种美德,值得被赞扬和传承。
  1. 彩缕出亲蚕
  • “彩缕”指的是彩色的丝线,这里用来制作蚕丝。

  • “出亲蚕”则是指将这种彩色的丝线用于制作供皇室成员享用的丝绸。这里的“出亲蚕”可能还隐含着某种特殊的仪式感或尊贵的含义。

    注释

  1. 午景:中午时分的景色。

  2. 帘栊:窗户格子,指窗格。

  3. 薰风:温暖的南风。

  4. 草木酣:形容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5. 谁知:表示对某人的询问或感叹。

  6. 恭俭德:谦逊而节俭的品质。

  7. 彩缕:彩色的丝线。

  8. 出亲蚕:制作供皇室成员享用的丝绸。

  9. 皇太妃阁五首:这是一组诗的题目,共五首,每首都以“五首”开头。

    赏析

    《皇太妃阁五首》是苏轼在晚年为表达自己对朝廷政治清明、皇帝贤明的美好愿望所作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美德的歌颂,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个人品德的坚持。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如“午景”象征着和平与宁静的时间,“薰风草木酣”则传递出自然的生命力和繁荣状态。
  • 语言风格:苏轼的语言风格豪放不羁,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静谧的自然景象过渡到对美德的颂扬,最后回归到对皇太妃阁的祝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描写皇家建筑和宫廷生活,反映出宋朝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
  • 表达政治态度: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国家稳定和皇帝圣明的期望,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
  • 文化价值:此诗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宋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皇太妃阁五首》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在历史上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通过对这些诗篇的解读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才华和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