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探寻历史足迹 领略豪情壮志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注释:
莱公:指的是唐代名臣张九龄,字子寿,曾任荆州长史,因与李白交好,故被后人称为“谪仙人”。此处指苏轼对张九龄的敬仰和怀念。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巴东县听闻当地仍有张九龄手植的古松时所生出的感慨。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美景能够滋养人的豪情壮志,而复杂的官场规矩却常常束缚住人们的英雄气概。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面对高官显贵时的卑躬屈膝之态,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的等级森严和礼节繁复。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这句诗是诗人对过往刺史的评价,意指当时的刺史可能并不了解张九龄这样的贤能之士,从而错失了他们的才华和贡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张九龄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以及官场礼仪的深刻理解和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历史的沧桑感与现实的政治风貌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对自然美景与官场规矩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由与尊严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品行的期望与要求。此外,诗中所蕴含的历史哲思,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引导我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权力与责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