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注释】:

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游者在洞中留下三首诗给守门的官吏。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一条小路环绕着青山,曲折蜿蜒如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忽然间,听到溪水声急促,争相观看洞口的景色。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沿着滑溜的石阶攀爬,像秋藤一样缠绕;踩着飞架的桥梁,穿越古老的木筏。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三扇门户迎接着北方的寒风,一个洞穴朝着西侧倾斜。

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感叹着烟雾和云雾已经变得苍老,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已经很远了。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唐代人过去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这里却成了古时风俗的所在。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山洞温暖,没有风和雪;山里深处,有很多鹿。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遇见的人全都穿着野草做的衣服,大家一起坐着,头发应该都是梳成发髻的。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灶台的烟囱依附着岩石而显得黝黑,酒杯和酒壶摆放在石头上形成了凹陷。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能依靠想象来自比于伏羲和女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这种事情现在还有吗?只有我一个人对此感到悲哀。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山中的老人也劝我要留下来,但我已经无法写出像船桨那样弯曲的诗句了。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访龙洞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在龙洞山游览了一番之后,留下了三首诗作为纪念,并把这些诗交给了守门的小吏。小吏第二天又来了,好像还觉得不够,于是又把这首诗送给了诗人。诗人在诗中写道:“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生动地描绘出了龙洞山的美景。

第二联“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描写了游客们沿着山路行走的情景。他们攀着滑梯般的山路,踩着飞架的桥梁。第三联“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则描绘了龙洞山洞口的景象。三扇门户迎接着北方的寒风,一个洞口朝着西侧倾斜。

第四联“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则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感叹着烟雾和云雾已经变得苍老,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已经很远了。第五联“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风俗的怀念。唐代人过去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这里却成了古时风俗的所在。

第六联“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描绘了山洞温暖,没有风和雪;山里深处,有很多鹿。第七联“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则表现了与陌生人相见的情形。遇见的人全都穿着野草做的衣服,大家一起坐着,头发应该都是梳成发髻的。第八联“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描绘了炊烟缭绕在岩洞中的景象。灶口依偎在岩石上显得黝黑,酒杯和酒壶摆放在石头上形成了凹陷。

第九联“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则表达了诗人对远古时代的思考。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能依靠想象来自比于伏羲和女娲。第十联“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则抒发了诗人对事情的现状的哀叹。这种事情现在还有吗?只有我一个人对此感到悲哀。

这首诗是一首记叙性诗歌,通过对龙洞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