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馀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注释】
径山:即天竺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
渊师:作者的朋友、僧人名。
归径山:回故乡径山(在浙江省杭州市)去。
我昔:我过去。尝:曾。为:做。径山客:在径山居住过的人。
至今:直到如今。诗笔:作诗的才能。馀:余留。山色:指山中景色。
师:对僧人的尊称。住此山:住在这座山上。三十年:三十年前。
妙语:美妙的语言。应:应该。须:一定,必须。
溪城:山中小城市,在径山附近。六月:夏季。水云蒸:水汽弥漫,云气蒸腾。
飞蚊:指飞蚊虫,一种夏秋时节常见的昆虫,形似花鹰。猛捷:迅速敏捷。
羡师:羡慕老师。方丈:方丈室,和尚住持的地方,是僧院的中心部分。
冰雪冷:像冰一样清冽,如雪一般洁白。兰膏:指香炉中的香,常用来比喻佛法,或指佛教经书等。
长明灯:常燃不灭的灯火,常用来比喻佛灯或佛理。
山中故人:山中旧友。知我至:知道我回来了。争来:争着来访。问讯:问候,打听消息。今何似:现在怎么样?
百事不如人:事事不如人意。
两眼犹能书细字:眼睛还能看清楚书写的字迹。
【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时诗人任江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与友人交往密切。诗题“送渊师归径山”表明这是一首送行诗。
上四句写诗人自己与僧渊的关系,以及他对僧渊的友情;下四句写僧渊之友对他归隐径山的欢迎,以及他对自己的赞美和劝勉。全诗感情真挚,语言平实自然,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