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粲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粤自少年时,低徊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颇见纨绮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团凤与葵花,珷玞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事研讨,至味识五六。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闻道早春时,携籯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旋洗玉泉蒸,芳馨岂停宿。
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
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逐词释义:
-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 “大哉”指的是宇宙之大,天地之广。
- “植物”泛指自然界中的生物。
- “知几族”表示理解或认知到许多种类。
- “灵品”指的是具有灵性的生物。
- “独标奇”是指这些生物的独特之处。
- “迥超”意味着超出、超过其他所有生物。
- “超凡草木”表示这些生物超越了所有普通草木。
-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 “名从姬旦”指的是名称的开始与姬旦有关,姬旦即周公旦,他是周朝的重要人物。
- “渐播”表示逐渐传播。
- “《桐君录》”是一本古代的书籍,记载了很多自然知识。
- “赋咏”是指诗歌和歌赋的创作。
- “谁最先”询问谁是最早的创作者。
- “厥传”指他的传承。
- “杜育”指的是杜育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古代的诗人或者学者。
-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 “唐人”指的是唐代的人,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茶。
- “论著”是指撰写和论述书籍。
- “始于陆”指的是陆羽(陆龟蒙)开始撰写关于茶的著作《茶经》。
- “常李”可能是指常建和李白,这两位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也是文人雅士群体的一部分,追求高雅的情趣。
- “高躅”是指高尚的志向和行为。
-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 “遂使”表示导致。
- “天下士”指的是天下所有的读书人。
- “嗜此”表示喜爱这种东西。
- “偶于俗”表示被世俗所接受。
- “岂但中土珍”表示不仅仅是中国的珍贵物品。
- “兼之异邦鬻”表示不仅在中国,也在其他国家被售卖。
-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 “鹿门”是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襄阳附近。
- “佳士”指的是优秀的人才。
- “博览”表示广泛地阅读和学习。
- “无不瞩”表示没有任何遗漏。
- “邂逅天随翁”指的是遇到了一个叫做“天随”的老者。
- “篇章”是指文章或诗词。
- “互赓续”表示交替继续创作。
-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粲然存简牍。
- “开园”指的是创建或开辟一个园林。
- “颐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今天的北京郊区。
- “屏迹”表示隐居或避开世事。
- “松江”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地区,这里有很多古迹和文化。
- “有兴即挥毫”表示一旦有了灵感就立刻写作。
- “粲然”表示明亮、鲜明。
- “存简牍”表示保存在竹简上,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材料之一。
-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粤自少年时,低徊客京毂。
- “伊予”指的是作者自己。
- “寡爱”表示缺乏爱好。
- “粤自少年时”表示自从年轻的时候。
- “低徊”表示徘徊、徘徊不定。
- “客京毂”指的是在京城中逗留。
-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颇见纨绮中,齿牙厌粱肉。
- “曳裾者”指的是穿着官服的人,通常指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的人。
- “庇荫”表示庇护或遮蔽。
- “华屋”指的是宏伟的房屋。
- “颇见”表示见到。
- “齿牙”在这里指的是人的牙齿,比喻年幼的子弟。
- “厌粱肉”表示满足口腹之欲,享受美味的食物。
-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团凤与葵花,珷玞杂鱼目。
- “小龙”指的是年轻的孩子。
- “屡试”表示多次参加考试。
- “粪土”表示轻视。
- “视珠玉”表示将珍珠宝玉等贵重物品看得比粪土还轻。
- “团凤”和”葵花”都是美丽的花卉名。
- “珷玞”是另一种美丽的玉石,也可以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 “杂鱼目”表示混杂在一起。
-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 “贵人”指的是地位尊贵的人。
- “矜惜”表示爱惜、珍视。
- “捧玩”表示欣赏、把玩。
- “缄椟”表示收藏在盒子里。
- “未数日注卑”表示没有多长时间就被贬低了。
- “双井”在这里指的是两位文人或学者。
- “辱”表示遭受屈辱或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