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谁迎使君车,知是丈人屋上乌。丈人今年二毛初,登楼上马不用扶。
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春波如天涨平湖,鞓红照坐香生肤。帣鞲上寿白玉壶,公堂登歌《凤将雏》。
诸孙欢笑争挽须,蜀人画作西湖图。

【解析】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时所作,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诗人以“使君”自比,称宋公为“丈人”,表达了对宋公的敬仰。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风格平易近人,不事雕琢,却能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宋公的爱戴和欢迎之情。

第一联:“东来谁迎使君车,知是丈人屋上乌。丈人今年二毛初,登楼上马不用扶。”

“东来”指杜甫从长安往成都。诗人说,东来的使者迎接宋公,就像屋上的乌鸦迎接归巢的主人一样自然、亲切。宋公今年已经两鬓花白,但仍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不需仆人扶上楼来。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宋公的尊敬和欢迎,也表现了诗人与宋公的亲密关系。

颔联:“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宋公身负长弓,率领士兵作为先导;蜀地百姓都放下兵器,专心从事农耕。这样,蜀地就不再有谈论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闲言碎语了。这两句诗,一方面赞美宋公的勇武和才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宋公治理蜀地的成效。

颈联:“春波如天涨平湖,鞓红照坐生肤。帣鞲上寿白玉壶,公堂登歌《凤将雏》。诸孙欢笑争挽须,蜀人画作西湖图。”

春天的水波好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漫溢着,水波荡漾,映得人们脸上都像涂了一层红色的胭脂,光彩照人。宋公在酒宴上举杯祝寿,歌声悠扬动听,如同鸾凤展翅高飞。孩子们欢声笑语,争相拉着父亲的胡须,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蜀地的人们把这幅美好的画面画成一幅幅山水画,挂在自己的家中。这四句诗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把宋公的风采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尾联:“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再次赞美宋公的英明和才干,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宋公的忠诚和拥戴。

【答案】

这首诗写于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大历元年(766)春,杜甫送好友宋构到彭州任太守,并作此诗相赠。

首联写宋公的风采。“东来谁迎使君车”,诗人说:远道而来的使者迎接宋公,就像屋上的乌鸦迎接主人一样自然、亲切。宋公今年已经两鬓花白,但仍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不需仆人扶上楼来。“丈人今年二毛初”中的“丈人”指宋公。“二毛”指头发花白。“登楼上马不用扶”中的“上马”指上船。“二毛初”是指宋公的头发已经斑白。“登楼上马不用扶”是指宋公虽然年纪已经老了,但他依然精力充沛,不需要别人搀扶就能上船。

颈联写宋公的威信和政绩。“使君负弩为前驱”中的“前驱”指先锋。“蜀人不复谈相如”中的“相如”指南朝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军事家——诸葛亮。“蜀人不复谈相如”是指自从宋公到任之后,蜀地再也不谈诸葛亮了。“老幼化服一事无”,意思是:无论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年老的老人,都服从命令,不再议论纷纷,一心一意地从事农业劳动。“有鞭不施安用蒲”中的“鞭”指鞭打。“蒲”指蒲柳。“安用蒲”意思是:用不着用蒲鞭来抽打他们了,因为他们已经完全驯服了。

尾联写宋公在成都的生活情趣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春波如天涨平湖”中的“春波”指春天的波浪。“鞓红照坐生肤”中的“鞓红”指红色腰带。这里的“鞓”指束发用的红色带子。“鞓红”即束发用的红色带子。“生肤”指发亮、发光。“帣鞲上寿白玉壶”中的“帣鞲”指腰刀鞘。这里的“白玉壶”指酒杯。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常常喜欢饮酒赋诗,所以这里说他在酒宴上举杯祝寿。“公堂登歌《凤将雏》”中的“公堂”指宴会场所。这里的“《凤将雏》”指《诗经·小雅·甫田篇》中的《甫田之什·甫田》篇。“凤将雏”指凤凰刚刚孵化出来。杜甫通过这首诗赞扬了宋公的文治武功和高尚品德,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宋公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平易近人,能够打动人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