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
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
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
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
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
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
故周茂叔先生濂溪
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
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
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
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
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
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
注释:
- 世俗:指世人,一般的人。
- 至人:指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
- 疑:怀疑,不信任。
- 怒移:愤怒地移动。
- 爱及:喜爱到。
- 坐令:使得。
- 全德:全部的德行。
- 廉退:清贫、谦逊。
- 彭泽米:比喻自己的粮食。
- 西山夫:比喻自己的妻子。
- 柳州柳:比喻自己的女儿。
- 造物:自然的造化,这里指自然。
- 愚溪愚:自谦为愚溪愚民的愚者。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好友周敦颐(字茂叔)的赞颂。周敦颐是宋代哲学家,他提倡“濂溪学派”,强调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第一句“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表达了世俗之人只看重名利名声,而真正的至人则怀疑一切的存在。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往往过于执着,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第二句“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则是借用了寓言故事,比喻那些贪婪的人只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愚蠢的事情。这里的“怒移”和“爱及”分别代表了愤怒和贪婪的心态,而“水中蟹”和“屋上乌”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行为的后果。
第三句“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意味着周敦颐的道德修养使得他的名声如同流水一般长存不衰。这里的“名”指的是名声,而“俱”则表示两者都存在。
第四句“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则是对周敦颐品德的评价。他认为周敦颐具有全部的德行,并且谦虚谨慎,不受外界诱惑。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周敦颐的清贫和谦逊。例如“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这里的“抛彭泽米”是指放弃官位,而“偶似西山夫”则是说自己像西山的农夫一样简朴。这种对比突出了周敦颐的淡泊名利和清廉自守的精神。
最后两句“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则是对周敦颐的评价和感慨。他认为周敦颐的行为虽然被世人所知晓,但他本人并不在意这些名声。同时,他也认为造物者(自然界)才是真正主宰命运的存在。
这首诗通过对周敦颐的赞颂,展现了苏轼对道德修养和清廉自守的崇尚,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然处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