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注释】
饥眼眩东西:饥饿的眼睛看到东西,眼前模糊。
忘早晏:忘记了早和晚。
灯是火:蜡烛是火,但这里指的是灯火。
钟非饭:钟声不是饭声。
漂母:古代的贫苦人家给过路的人送饭的妇女。
供一莞(wěn):供一个人坐的地方。
二十年:二十年前的事情。
斋厨养若人:斋堂里养着像人一样的人。
阇黎:和尚。
具眼:有眼光。
【赏析】
此诗写僧人在斋堂里吃饭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曾受过一个老妇人的救助,于是写了这诗以表感激之情。
首联:“石塔寺,并引”。诗人首先点出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在石塔寺,然后引出了题目“并引”。
颔联:“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饥饿的时候,眼前一片模糊,好像东边西边都分不清楚;饿了一整天,诗兴大发,忘记了时间的长短。
颈联:“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虽然知道这是蜡烛发出的火光,却不知道他敲钟发出的声音并不是饭菜的味道。这里诗人巧妙地用“灯”和“钟”来比喻自己的诗和佛门里的法事。
尾联:“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山中的僧人和那位曾经施舍过我的漂母不同,他们只能供养一个人吃一顿饭而已。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出家人的怜悯之心。
尾联:“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为什么过了二十年还记得这件事?是因为我把它记在了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忏悔之情。
全诗以石塔寺为背景,通过描绘自己在斋堂里吃饭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悔悟之情。同时,诗人也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教中戒律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