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译文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注释:越山少松竹,越山(指剡溪边的山)少松树和竹子,常常苦于野外的大火灾害。此峰独苍然,此座山峰特别苍青,令人感叹佛祖的力量。茯苓无人采,千年后化为琥珀。幽光发中夜,夜晚的幽光。见者惟木客,见到的人都说是木客。
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注释:但我难道没有一把锄头吗?分辨真伪很难啊!灵苗与毒草,难以辨认它们的差别。把玩竟然不吃,丢弃后又长吁短叹不已。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注释:山中的僧人都懂得修炼的道理。我们辛苦地劳作,经常要到山谷中取水。我惭愧地制作舂臼,破坏了自然的规律。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注释:幽深的寻访恐怕不能持久,就用木板记下岁月。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游香积寺时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香积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修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诗人通过“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两句描绘了越山的自然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着,“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山峰的特点,并暗示着这个山峰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诗人以“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作为过渡句,引出了对茯苓和琥珀的描述。茯苓虽然被人采摘,但千年之后却变成了琥珀,这既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生命的本质。
诗人以“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作为过渡句,再次引入了对自然界的描述。夜晚的幽光象征着希望和梦想,而见到的人却是木客,这既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诗人以“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真伪、真假的困惑和无奈。同时,“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修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无尽思索。